-
天津:打造高端產業優勢 擘畫“雙城”并進格局
2020/12/29 23:09:3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天津是現代工業文明發祥地,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在工業全部41個大類中,天津占39個;207個中類里,天津占191個。”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尹繼輝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先進制造業不但是天津的看家本領,更是“十四五”期間...【“十四五” 開新局】
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劉茜
“天津是現代工業文明發祥地,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在工業全部41個大類中,天津占39個;207個中類里,天津占191個。”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尹繼輝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先進制造業不但是天津的看家本領,更是“十四五”期間天津“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最大比較優勢。
天津在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過程中,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之基,確立“以制造業立市”的發展路徑,提出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全力推動傳統支柱產業向高端化邁進。天津市委指出,要緊緊抓住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擁有獨特的區位、產業、港口、交通等優勢,擁有改革開放先行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先行先試的優越條件,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再創天津新輝煌。
從“制造”向“智造”升級
“天津是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飛鴿自行車、海鷗手表、北京牌電視機等100多個‘第一’,是全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尹繼輝表示,為了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邁進,天津確定采取“五新”舉措:一是構筑新體系——著力構建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重點,以高端裝備、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為支撐的‘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二是打造新動能——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打造以信創產業為主攻方向、以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為重點的‘一主兩翼’產業創新格局;三是發展新智造——大力推進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建設第四次工業革命‘先鋒城市’;四是布局新基建——加快5G、超算、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工業互聯網為“百業”賦能,為“天津智港”提供有力支撐;五是培育新主體——以培養優質市場主體為抓手,構建大中小企業梯次培育、融通發展的新格局。
實現從“制造”向“智造”升級,關鍵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據天津市科技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天津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6年的17.44件增加到2019年的22.1件;3大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由2016年的21988篇增加到2019年的31660篇,增幅達到44%;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2016年的3258家增加到2019年的6106家。
從去年開始,天津實施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目標、新模式、新網絡、新隊伍、新保障的“五新工程”,加快建設以市場為主導的技術轉移體系,推動了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全年技術交易額達800億元,增長10%以上。
“十四五”期間,天津將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吸納更多的創新資源和創新主體,在天津產業創新、技術攻堅等方面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自主創新的重點是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天津將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通過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瞄準天津產業鏈的斷鏈、弱鏈和短板,組織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天津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戴永康說。
抓住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天津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今后5年的“第一戰略”,提出首要任務就是高質量建設好“一基地三區”。
“‘一基地三區’定位是天津市打造城市競爭優勢的重要支撐,是推動天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建設好‘一基地三區’,將極大提升天津市的輻射帶動能力,發揮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心引領城市’的作用。天津將牢牢抓住協同發展的‘牛鼻子’,積極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打造新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標志性工程項目,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加快打造雄安新區出海口。”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孫虎軍說。
令人矚目的是,天津市近日正式提出推動濱海新區向“濱海新城”轉型。“‘雙城’并進,將能更好地實現中央賦予天津市‘一基地三區’的戰略定位,更好地融入和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進一步提升天津發展競爭力。”天津市規劃資源局總規劃師師武軍介紹,“津城”以漕運而生,“濱城”因海運而興。雙城發展新格局恰好與天津“一個扁擔挑兩頭”的城市發展沿革一脈相承。
今后,“津城”將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文化、旅游等;“濱城”重點發展金融創新、先進制造、研發生產。按照以津城、濱城為核心的“一市雙城多節點”市域格局,“津城”重點突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濱城”則注重海洋文化與近代工業文化結合,形成生態、創新、宜居的美麗海濱城市。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9日 03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