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行路上不掉隊
2020/12/31 9:3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近日印發《關于落實<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后文簡稱《通知》),推動解決老年人游覽參觀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問題。《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近日印發《關于落實<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后文簡稱《通知》),推動解決老年人游覽參觀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問題。《通知》要求,要通過保留傳統預約方式、允許他人代為預約等方式,解決老年人進入文化場館和旅游景區使用智能技術的障礙。
通知無疑回應了當下痛點。疫情以來,交通場所、文化場館和旅游景區等公共場所紛紛實行線上預約、健康碼查驗等新辦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這是一種高效智能且便捷的方式。然而,因無健康碼而遭遇出行難、無支付碼而面臨購物難的新聞屢見不鮮。許多人習以為常的智能技術,對于包括老年人在內的與數字時代脫節的人群來說,卻是一道“數字鴻溝”,反而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障礙。
今年10月,江蘇無錫火車站提供專門通道解決部分群體無法使用健康碼的舉動,獲得了近20萬網友點贊。做法很簡單:在火車站入口樹立一個簡單的指示牌,設置一個簡易的人工幫扶點。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不僅能溫潤在旅途中陷于“掃碼”困境者的心田,更符合人們心中對于城市應有的善意的期許,也因此收獲了網友的感動與支持。
其實,不只是老年人,兒童、孕婦、殘障人士等群體都需要社會給予多一份關懷。是否能滿足特殊群體或者說少數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也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筆者曾經關注過殘障人士出行旅游的問題。對于殘障人士來說,外出旅游、逛文化場館都是應該享有的權利。如今在中國,許多城市的旅游景區和文化場館已經開始在無障礙方面做出探索。作為2022年亞殘會的舉辦地,浙江杭州自2018年起推行首個《殘障人員旅游服務規范》。在杭州宋城景區,殘障人員能體驗輪椅托運、快速通道申請、手語翻譯實景演藝劇情等“無障礙”旅游服務;在湖南莽山五指峰景區,殘障人士能在索道、電梯、提升機、游步道、輪椅專用道等輔助下,登頂莽山五指峰,擺脫“人工抬”的尷尬;在江蘇南京,南京博物院專門設置“博愛館”,為殘障人士提供手感觸摸、語音解讀、全自動導覽車等參觀體驗服務。
近年來,筆者欣慰地發現,機場、火車站、大型商場、旅游景區等場所的無障礙通道、無障礙電梯、母嬰室越來越多了,有的還設置了特殊人群休息室和衛生間……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背后是以人為本精神的回歸,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體現。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必將尊重每一位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公民,這是公共服務的應有之義,更是社會進步不可忽視的一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12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定了這三件大事
- 下一篇:京張高鐵一年運送680萬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