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技術催生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對有色行業的驅動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2021/1/9 15:10:5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發展,為有色金屬行業帶來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過去的一年,有色金屬行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全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發展對全行業的驅動引領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發展,為有色金屬行業帶來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過去的一年,有色金屬行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全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發展對全行業的驅動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綠色技術、智能化轉型升級、技術裝備出口、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構成了助推2020年有色金屬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組合拳”。
綠色技術助力節能減排
全力攻堅打贏藍天保衛戰
2020年12月22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意味著觸及矛盾和問題的層次更深、領域更寬、要求更高”。要繼續提升空氣質量,抓好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治理,緊盯“一廢一庫一品”(危險廢物、尾礦庫、化學品)環境監管,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這也對有色金屬行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環保要求。有色金屬工業的環保起步相對較晚,大量使用了其他行業的環保技術。但是,與能源、電力等行業相比,有色金屬行業具有產品多種多樣、生產工藝各不相同的特點,各種廢氣、廢水、廢渣污染物成分和溫度等物理條件差異大,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技術,環保治理的行業獨特性強,需要有針對性的治理技術。不能簡單地采用“拿來主義”,在將其他行業成熟技術引入有色金屬行業時應該精準把握行業環保問題的特點,做到有針對性地再開發,形成更加適用于行業的環保節能技術。
2020年7月1日,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長沙有色院”)實施EPC總承包的靖西華銀礦業有限公司隴峒排泥庫,通過行業技術專家組評估。專家組一致認為,隴峒排泥庫庫底處理方法和措施得當,技術創新性強,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該項目實現突破“三個零”——進度零滯后、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缺陷,創造了排泥庫建設史上的奇跡。隴峒排泥庫項目具有典型喀斯特峰叢洼地,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巖溶異常發育,斷層裂隙交錯,巖層千瘡百孔。可以說隴峒排泥庫工程進展的每一個節點,都是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該項目自2018年2月26日實現一期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到2020年6月30日排泥輸送系統按時啟動,累計開挖溶溝、溶槽及溶洞總計達到了850多個,在長沙有色院技術人員指導下,一個一個得到了妥善規范處理。在斷層技術難題處理方面,隴峒排泥庫有F4、F9兩條斷層交匯穿過,斷層沿線地形多樣,巖溶極為發育,覆蓋土層厚薄不均等棘手難題,長沙有色院項目團隊創新采用內壩反壓法,在F9斷層上部設置粘土內壩,以增強斷層區域的防滲能力及穩定性。同時,在F4斷層上部設置沉降堤,應對不均勻沉降問題,確保庫底防滲層實現高效安全穩定。
在無害化處理方面,長沙有色院也取得了不俗成績。去年12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公示稿),該院自主研發的“復雜多金屬物料協同冶煉及綜合回收關鍵技術”列入其中。該技術利用氧化物、硫化物、硫酸鹽、單質等交互反應過程以及固相、液相、氣相等多相耦合反應過程,處理含有鉛、鋅、銻、銅等十幾種元素的復雜物料,進行綜合回收,采用逆流焙燒干燥、富氧側吹冶煉、富氧燃料浸沒燃燒等技術,保證處理后的棄渣屬于一般固廢,實現無害化處理,廢氣、廢水達標排放,渣處理投資1200元/t,渣回收銅20kg/t,回收鋅10kg/t。該技術已推廣應用于廣西南丹南方金屬有限公司、郴州豐越環�?萍加邢薰�、青海湘和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
去年9月,記者深入內蒙古包頭華鼎銅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華鼎銅業”),就行業第一條利用底吹技術對PS轉爐改造的生產線運轉情況及新技術對環境保護起到的有效成果等進行了探訪。世界首創全底吹連續煉銅新技術在華鼎銅業落地一年多來,不僅圓滿實現了達產達標,而且通過比較,該企業在全底吹煉銅工藝技術投產之前,二氧化硫排放標準是150毫克/立方米;投產后,排放標準一直穩定在10毫克/立方米以內,遠遠低于國際標準的40倍,低于特排標準的10倍,實現了環保超低排放。
更潔凈的煙氣排放標準、更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根本保障。盡管有色金屬行業在環保節能方面已經取得顯著進步,但環保節能整體水平仍待提高,平均每噸有色金屬綜合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總體上,有色金屬行業危廢和固廢處置技術仍需實現“無害化”向“資源化”的跨越,可以通過完善的標準體系、有效的政策支持、適用于行業的技術并結合商業模式創新加以實現。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相關部門、行業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努力,加快研發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生產技術,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工藝優化、過程控制、節能減排及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技術進步,加大模式創新,在推動有色金屬行業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智能技術裝備應用加速
推動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正處于由數量和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提升轉變的關鍵期,亟需推動行業智能制造發展進程。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發展,智能制造已成為當前制造業發展的共同主題。推動有色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加快有色金屬智能制造進程,是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我國有色行業普遍認識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生產整體自動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在智能化應用方面取得突破。但由于行業技術創新投入不足,企業裝備、管控和信息技術等創新與應用步伐較慢,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廣度和深度不夠,總體仍存在智能制造基礎薄弱、技術積累不足、跨界融合人才匱乏等問題。可以說,有色行業智能化改造任重道遠。要實現有色金屬工業生產的高效化和綠色化,現有的制造技術體系必須圍繞智能制造主體實現新突破。
2020年4月,《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工廠(礦山)建設指南(試行)》(下稱“《指南》”)發布,指出未來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邊緣計算、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在有色企業的應用,規定企業在智能制造過程中應推進行業高度關注的信息安全、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等重點工作�!吨改稀返陌l布引起了行業的強烈關注,實打實地加快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有色金屬行業融合創新發展,對引導有色金屬企業智能升級有重要意義。
2020年10月16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聯合行業有關企業、院所、高校和專業技術創新機構,組建了有色金屬智能制造聯盟,全力推動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標志著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智能化發展將進一步提速。聯盟建設目標是,未來3?5年內,圍繞礦山、冶煉及加工領域,建設50?60個智能工廠(礦山)或智能車間;發布或審定10項左右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制造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逐步實現聯盟內主要企業智能化技術的全覆蓋,同步帶動產業鏈智能化發展,形成5?10家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制造骨干技術支撐企業,顯著提高企業智能化制造水平。未來,聯盟將整合全行業資源優勢,對行業智能制造進行長遠發展規劃及總體設計,促進企業、院所和高校間的交流合作,推動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制造標準制定、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先進模型應用推廣,促進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化發展進程,提升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此同時,行業企業也在各自的智能發展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2020年6月,云南神火鋁業與中國移動云南公司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建云南首個5G+MEC(邊緣計算)智慧工廠。MEC邊緣云作為工廠信息化基礎平臺,就像是“智慧大腦”,控制和存儲著工廠的各類系統及生產數據,以實現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目標。通過5G網絡實現泛在連接,實現高可靠、低時延的工廠數據管理,將傳統工業企業打造成綠色水電鋁新型5G智慧工廠。
2020年7月1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大型金屬鎂人工智能化鑄造生產線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進行了驗收。該項目在鎂液澆鑄時采用R134a、SF6氣體自動保護和智能鑄造系統集成等方面具有創新性,建成了國內首套4.4萬噸/年大型金屬鎂人工智能化連續鑄造線。項目開展了大型金屬鎂人工智能化鎂錠連續鑄造線技術研究和應用,通過對澆鑄作業、保護氣系統、模具檢測、鎂錠剔除系統和堆垛打包系統的智能化研究,解決了鎂液澆鑄溫度高、極易氧化燃燒和金屬鎂鑄造生產線在運行過程中人工智能控制的關鍵和難點問題。
同年7月11日,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和中冶賽迪組成聯合體共同承擔的大冶陽新弘盛40萬噸銅智能工廠項目正式啟動。在該項目的智能工廠建設中,中國恩菲將融入管理創新、流程再造、信息共享的新思維,以扁平化管理、大規模集控、無邊界協同、大數據決策為目標,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低成本、高技術、高效益的綠色工廠、效益工廠、智能工廠。
構建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線、綜合集成信息管控平臺、實時協同優化的智能生產體系,實現生產、設備、能源、物流等資源要素的數字化匯聚、網絡化共享、平臺化協同和優化配置,將大力推動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化發展。智能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將緩解艱苦用工環境特別是高原等高寒高海拔地區用工緊張的情況,有效降低人員勞動強度,提高本質安全水平;通過各項指標實時監測與控制、自動化控制與最優化調控等,有助于實現資源綜合利用;通過建設能耗實時監測與智能優化管控、排放綜合監控等系統,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實現能耗最優化控制、排放實時監管等目標,提高環境保護水平。
有色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深刻理解智能制造內涵,把握智能制造的核心,做好“兩化融合”。堅持需求牽引,問題導向,因企制宜,分步實施,有力推動有色金屬工業智能化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行業特色的智能化發展之路。
技術裝備出海正當時
讓“中國造”走向世界
2020年,行業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以業內領先的技術優勢、資質優勢、人才優勢、全產業鏈優勢,為有色金屬產業鏈上的各類業務提供全方位綜合技術及工程設計服務。同時,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技術從進口轉向出口、從跟跑轉向領跑,提升了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技術+裝備”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擴大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依托卓越的技術和裝備,闖出了海外技術服務的一片新天地,提升了我國有色行業的國際影響力,奏出了“走出去”的華彩樂章,打造了一個個精品工程,展示了值得信賴的“中國智造”和“中國質量”的力量。
由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昆明冶研院”)自主研發的兩噸Al50鋁基催化劑粉體材料運往德國,這是昆明冶研院首批銷往歐洲發達國家的成果轉化產品。該項目是昆明冶研院重點推進的產業化項目之一,產品性能已達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且已具備批量化生產能力,可滿足國Ⅵ和EU6的排放標準。
2020年4月25日,由中國瑞林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瑞林”)承擔設計和部分供貨的剛果(金)RTR銅鈷項目二期工程順利投產,并產出LME A級陰極銅(A級倫敦銅)和氫氧化鈷產品(鈷品位35%)。目前,中國瑞林銅鈷濕法業務遍布非洲和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在濕法礦山領域形成了多項國內外領先的關鍵技術并成功推廣應用,其中自主研發的含堿性脈石復雜氧化銅礦濕法提銅關鍵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剛果(金)希圖魯銅礦等多個項目中,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中國瑞林已在海外設計建造了10余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濕法銅鈷礦山,擴大了中國有色金屬工程技術品牌在國外的影響力。
2020年7月,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礦冶集團”)設計的老撾Sepon金礦浮選區域改擴建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是該集團繼南非PMC項目之后打造的又一個海外精品項目。該項目采用了礦冶集團“技術+施工服務+設備”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先進精準的選礦工藝、科學完善的施工設計及監理采購服務和自主研發的浮選機、攪拌槽等選礦設備。一直以來,礦冶集團積極發揮技術研發、工程設計和裝備制造三大核心競爭力,為國內外礦山客戶提供工藝、設計、裝備“三位一體”整體解決方案。
日前,美國最大銅冶煉廠力拓肯尼科特公司采用祥光銅業旋浮冶煉技術和噴嘴設備的閃速吹煉改造項目順利投產并通過驗收,完全達到預期目標,標志著我國銅冶煉關鍵技術與裝備第一次出口發達國家取得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強化旋浮冶煉新技術及裝備,克服了“雙閃”的弊端,不僅可以處理各種高雜質復雜原料,而且率先將世界銅冶煉單爐產能規模由20萬噸提升為50萬噸,促進了銅冶煉產業從中低端向高端化方向發展。據悉,塞爾維亞紫金波爾銅業已就祥光旋浮噴嘴設備簽訂了供貨合同,該項目計劃今年建成投產。
越來越多的國產技術實現自主創新、打破壁壘、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乘“一帶一路”東風,有色行業將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堅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進一步聚焦發揮技術實力和裝備能力,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積極推動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工程技術和裝備的國際化進程,把“中國造”的豐碑,驕傲地澆筑在異國他鄉。
推動成果轉化加強人才培養
為行業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有色行業科研院所和高校是行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科技創新的實力。2020年,行業院所和高校不斷深化改革、轉型發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有色金屬行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關鍵“卡脖子”的高端材料研發中,科研設計院所和高校加強“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提出方案并實現技術突破。堅持創新驅動,推動5G、人工智能、工業大數據等在有色行業融合發展,快速提升關鍵技術水平和高端裝備制造能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積極參與到行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中,瞄準行業問題,發揮自身優勢,加大融合力度,為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和建設制造業強國進一步發揮開路先鋒的作用。同時,加強國際合作,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產能合作”戰略,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路徑,提升了行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作為行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也充分發揮校企一體的天然優勢,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將“企業生產一線”與“師生教學現場”相融合,校企共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打造師資隊伍、共同開展課程建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走出了一條“校企相融、產學互動”的獨特辦學之路。在為行業企業培養和輸送大量技術人才的同時,也較好地將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有效實現了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共同發展。
山東鋁業職業學院通過“專業+產業”孵化器建設,與企業深度合作促進專業發展,優勢互補辦產業。選擇專業對應行業前幾位的企業進行合作,為其提供技術支持與人才培養;合作企業為該院提供資金支持,提供實習實訓平臺和就業機會。目前,該院已與山東鋁業有限公司、青島三菱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200多家協議合作單位聯合開展專業對接產業項目的合作研發。
云南錫業職業技術學院按照“相對穩定、集中管理、重點建設”的原則,建設了地質、測量、采選、冶金等校內專業實訓中心12個,實訓室34間;與34家技術密集、專業化優勢突出的企業簽訂了校外實訓基地共建協議,建成了集專業教學、生產、科學試驗、新技術應用與推廣、職業技能培訓“五位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新時代賦予了有色金屬行業科研發展新使命,我們一定要繼續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加速前沿技術與有色金屬行業融合,真正掌握競爭主動權,為建設有色強國夯實科技基礎。(楊凈茹 李幼玲)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重磅!「周六�!ぜ刮幕黝}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