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他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2021/1/11 23:44:47 來源:央視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如今,油茶產業已經成為邵陽縣的支柱產業,累計帶動全縣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三十五年如一日,一輩子圍著油茶轉。為了選育優良品種,他跋山涉水;為了給貧困戶傳授技術,他不辭辛苦,任勞任怨。他就是國家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林業科學院油茶首席專家——“油茶博士”陳永忠。
“每天能到山邊地頭,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花、壓滿枝頭的累累碩果,我心里就會感到無比欣慰和寧靜。”如果說一個人一輩子只為做好一件事,那么,對于陳永忠來說,這一件事就是讓每個人都吃上最純正、最好、最健康的茶油。陳永忠在脫貧攻堅期間,通過油茶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讓一片片高產油茶基地在邵陽大地扎根結果,吸引一大批回鄉創業人員走上了油茶致富的道路。
如今,油茶產業已經成為邵陽縣的支柱產業,累計帶動全縣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因在油茶科技推廣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2019年,陳永忠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并獲得國家科技部通報表彰。
陳永忠帶領團隊在湖南省邵陽縣油茶基地調查研究
一入“油茶”終不悔 踏上漫漫“尋油”路
陳永忠出生在廣西橫縣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1981年,陳永忠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南林學院(現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因為對土地有著深刻的了解和熱愛,他選擇了經濟林專業。畢業后,陳永忠被分配到當時的湖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從事油茶科研工作,“從一個農村娃考上了大學,對國家和社會的認知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要一心一意做好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就這樣,陳永忠與油茶的不解之緣開始了。
剛參加工作的陳永忠來到湖南省平江縣開展試驗研究。那時的平江縣是全國有名的“老、少、邊、窮”地區。陳永忠借宿在鐘洞鄉榜上村農民張任生家,他家的房子低矮老舊,屋內只有幾個自制的小木凳。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鄉親們對他問寒問暖,把家里最好吃的拿給他。鄉親們的眼中充滿期待,他們希望陳永忠的到來能讓山綠起來,生活好起來。
平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當地流傳著老紅軍喻杰的故事。喻杰退休后,領著全家從北京回到家鄉落戶,自己種菜、養豬,帶領鄉親們植樹造林,讓5000多畝荒山披上綠裝,群眾都稱他“真正的共產黨人”。
革命老區的貧困,老紅軍的奉獻,對陳永忠觸動很大,他在心里暗暗立誓,要用自己所學來回報鄉親們,幫助他們種好油茶,早點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年輕時的陳永忠在實驗室做生物技術實驗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產出的茶油色味香醇,是營養豐富的優質食用油,被譽為“油中之王”。但當時的油茶林平均每畝產茶油僅3公斤~5公斤,年產值才200元~300元,林農的生產積極性很低。因此,油茶種植常被稱為“人種天養”,也被稱為“露水財”。
如何提高油茶的產量,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油茶產業為林農帶來更高的收益,讓更多人能吃上健康、有品質的放心油?陳永忠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培育出一種產量高、收益大的油茶新品種。而事實上,要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油茶新品種,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獨。
上圖:2005年陳永忠在油茶地進行育種研究
下圖:2006年陳永忠在油茶地進行育種研究
油茶育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陳永忠奔走在14個省的油茶產區,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收集各種種質資源。開展雜交育種時,連續幾個星期在油茶林中穿行,找花蕾、配花粉,期望得到理想的種子。一天下來,陳永忠身上黃一塊白一塊,滿是黏糊糊的花蜜和花瓣,脖子和舉了一天的手臂都酸痛難忍,晚上還要與蚊蟲相伴,整理材料和數據。
科研的道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1996年,陳永忠陷入低谷,他的整個團隊只有4000元科研經費,連差旅費都不夠,很多同事轉行做開發創收,課題組包括陳永忠在內只剩下兩個人。最讓陳永忠痛心的是1998年,特大洪水把林場的試驗地全都沖垮了,剛剛播下的雜交種子全部化為烏有,數年心血,蕩然無存!看著試驗地一片狼藉,陳永忠感到心酸又無助,但想著山區林農的期盼,想著自己曾立下的誓言,陳永忠強忍淚水,重新制訂了試驗方案,所有工作從頭再來!
經過10多年不斷試驗,陳永忠團隊終于從上千個組合中擇優篩選、培育出“湘林油茶”高產雜交新品種,畝產油從過去的3公斤~5公斤提高到50公斤,產值超5000元,“露水財”變成了產區農民的“搖錢樹”,還推廣到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陳永忠在茶油中試線進行技術測試
陳永忠團隊培育了20多萬株良種苗木,如果直接賣到市場,收益能超過100萬元,但為了更好地推廣新品種,他們將這批良種苗木由主管部門統一調撥到各地,建示范林。看見一批批優質苗木被調走,許多人勸他:“你為什么不留下1萬株,這可是實打實的5萬元錢啊,可以大大改善科研和生活條件。”還有人說,可以與油茶公司聯合育苗賺錢,但都被陳永忠拒絕了。雖然當時的科研條件依然艱苦,工資不高,科研經費更少,但陳永忠認為,這些苗子不能動,這是山區百姓脫貧的希望,他們更需要,良種苗木更應該首先成為貧困地區的“綠色銀行”。
堅守在油茶科技的最前沿,為油茶產業培育中堅力量
陳永忠在油茶產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深知人才、科技、平臺的重要性,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爭取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后建成了國家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油茶種質資源保存庫等國家級研發平臺,以及湖南省油茶產業協會等一批產業支撐和成果轉化平臺。油茶團隊在他的引領下不斷發展壯大,從只有2人擴大到15人,其中,研究員3人,博士和博士后8人,包括種質資源、品種創制、高效栽培、加工利用和產業服務等全產業鏈創新梯隊。他帶領團隊先后攻克了油茶雜交育種、高效栽培、茶油精深加工等油茶產業鏈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梁希林業科技進步一等獎等20余項科研重大成果;獲授權專利20項。
他先后在全國14個省(市、區)舉辦油茶產業技術培訓班和現場指導130多期,培訓技術人員5萬多人次,他在湖南攸縣、平江、茶陵等地指導培訓了的數千名油茶嫁接和育苗技術員,如今這些技術人員被高薪聘請到云南、海南、貴州、廣西等地,成為當地油茶生產一線的科技骨干。以陳永忠為首的油茶科研團隊所取得的科研成績,為湖南乃至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貢獻了巨大的科技力量。每100株油茶苗中就有92株是陳永忠團隊的品種,油茶真正成為了山區百姓脫貧的“鐵桿莊稼”。基于此,陳永忠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南光召獎等榮譽。
主動請纓扶貧攻堅,走上油茶致富道路
如今55歲的陳永忠依舊堅守在油茶生產一線,為農戶、企業無償提供技術指導,既不拿工資,也不持股份,還時常自己搭路費,用科技染綠荒山,把富裕帶給鄉親,贏得南方山區人民群眾的深情愛戴,他的事跡早已傳遍油茶產區。他常說,黨把我培養成一個油茶專家,就是讓我為老百姓干點實實在在的事。
陳永忠在油茶林觀察油茶果實生長情況
2009年,他主動到國家級貧困縣邵陽縣開展科技扶貧工作,這一干就是11年。“陳博士的茶油技術好,聽他的準沒錯。”說起陳永忠,年過六旬的莫大爺直點贊。他自2012年在陳永忠的指導下種植油茶樹,現在種植面積達40畝,去年產油量700斤,年收入超過4萬元。“多虧了陳博士,我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現在生活也越來越好,有奔頭。” 在田地里勞作了一輩子的莫大爺可能自己也沒想到,到了這個年紀,還能學會油茶高接換冠技術,改良自己油茶林里的低產樹。
起初,陳永忠帶著“湘林”油茶來到邵陽縣時,很多人不理解。“油茶樹祖祖輩輩都見過啊,到了季節撿茶籽,一畝地幾斤油,弄不到什么錢”“良種茶油是不是轉基因?我們土茶油還是味道香、油質好些”。 面對種種質疑,陳永忠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靠腳走、靠嘴說。“你們說的土雞、洋雞口感不一樣,是因為養殖周期和喂養飼料有區別。良種油茶來源就是自然,沒有轉基因,生長周期、土壤、氣候都和老油茶樹一樣。”每到一處,陳永忠都會耐心講解。時間一長,廣西人陳永忠慢慢也能聽懂邵陽方言,和農民交上了朋友;村民懷疑種植油茶不能創收,他直接帶著團隊住進大山,用行動和成績讓更多農戶參與其中。
這11年里,陳永忠在長沙、邵陽兩地來回奔波80多趟,為邵陽縣政府建言獻策,推廣油茶高產良種,指導建立油茶良種繁育基地,足跡遍布邵陽縣各鄉鎮,被當地林農親切地稱為“油茶博士”。
如今,油茶產業成為邵陽縣的支柱產業,邵陽縣也成了擁有8個“國字號”品牌的“中國茶油之都”。2019年,邵陽縣油茶種植面積達到70.6萬畝,年產茶油2.02萬噸,產業年產值24.2億元,據統計,在邵陽,油茶產業已幫助近1/3的貧困戶脫貧。“一畝茶山百斤油,子子孫孫不用愁;百畝茶山萬斤油,又討媳婦又蓋樓”在當地廣為傳唱。
陳永忠在為林農培訓油茶高接換冠嫁接技術
35年專注做好一件事,用心寫好油茶科技扶貧的大論文。在談到油茶產業帶動邵陽縣脫貧攻堅時,陳永忠感慨道:“我喜歡看漫山的油茶花盛開,更喜歡看老百姓們臉上舒展的笑容,看他們歡喜的目光。未來,在油茶助力脫貧這條路上,我將繼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資料來源:鄉村振興人物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