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將延續總體平穩態勢 正研究延遲退休具體改革方案
2021/2/28 9:36:17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國新辦26日舉行就業和社會保障情況新聞發布會,人社部部長張紀南、副部長游鈞、副部長李忠介紹相關情況。 2020年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好于預期�!半S著經濟企穩向好,就國新辦26日舉行就業和社會保障情況新聞發布會,人社部部長張紀南、副部長游鈞、副部長李忠介紹相關情況。
2020年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好于預期�!半S著經濟企穩向好,就業將延續總體平穩的態勢。但是,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仍然較多,就業形勢依然比較復雜,面臨諸多挑戰。”張紀南說,今年需要安排就業的城鎮新成長勞動力仍在1500萬人左右,其中高校畢業生達909萬人,達到新高;在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存在普工難招、技術工人短缺等現象,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疫情的影響復雜多變,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
人社部將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突出重點,精準施策�!搬槍Ω咝.厴I生這一重點群體,還將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通過支持企業就業、基層就業等舉措,支持年輕人在各領域施展才干。”李忠說。
2020年,為應對疫情沖擊,我國以空前力度減免企業社保費,全年共減免1.54萬億元,其中養老金1.33萬億元。養老金發放還有保障嗎?“雖然去年有少數省份養老金發放壓力較大,但未來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是有保障的�!睆埣o南說。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的收支相抵后,還略有結余,截至2020年底,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4.7萬億元。中央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的補助力度持續加大,2020年達5800多億元。所有省份均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工作,合同規模達到1.24萬億元,在保證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保值增值。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的權益已從2000年的200億元增加到目前的2.4萬億元,隨著劃撥國有資產充實基金工作不斷推進,戰略儲備基金還在不斷充實和擴大。
2020年,所有省份均啟動實施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鹬醒胝{劑力度不斷加大,去年企業養老金中央調劑力度的比例從3.5%提高到4%,全年調劑金總規模達7400億元,跨省調劑的基金達1768億元�!拔覀円苍诩涌煅芯繉嵤B老保險全國統籌,這將進一步提高基金的抗風險能力。”張紀南說。
我國也在積極建設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作為第二層次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已初步建立,目前已經覆蓋5800多萬人,職業年金市場化運營規模突破1萬億元。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退休年齡總體偏低的問題已十分突出。
預期壽命延長。2019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更是超過了80歲。受教育年限延長。目前我國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比例已超過一半。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7年,開始工作的年齡相應推后。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的工作年限縮短,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人力資本利用率的下降。
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到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18.1%,預計“十四五”期間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從輕度老齡化進入到中度老齡化階段。勞動力供求發生變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300萬以上,且減少幅度逐步加大,預計“十四五”期間還將減少3500萬人。
從國際上來看,延遲退休年齡是世界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普遍做法,多數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齡。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退休年齡普遍在65歲以上。
“人社部正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具體的改革方案,既要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和經驗,更要充分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以及歷史沿革,取得最大公約數,確保方案科學可行、平穩實施�!庇吴x說。(記者 李心萍)
轉自:人民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ぜ刮幕黝}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