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賣車”開跑 汽車新零售這本經應該怎么念
2021/6/5 16:12: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最近,在位于上海南京東路的華為全球旗艦店內,3臺顏色各異、懸掛著“華為智選SF5”標志的電動車被擺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 在琳瑯滿目的手機、個人電腦和穿戴設備旁,不少消費者最近,在位于上海南京東路的華為全球旗艦店內,3臺顏色各異、懸掛著“華為智選SF5”標志的電動車被擺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
在琳瑯滿目的手機、個人電腦和穿戴設備旁,不少消費者圍繞著車上下打量。 “華為旗艦店里竟然還賣車,這確實是頭一次見。”前來購買電子設備的王成昱說,盡管并非是專程來買車,但“華為智選”的標志還是讓這款車型加分不少。
“華為智選SF5”的全稱,是“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在4月19日舉辦的2021上海國際車展媒體日上,賽力斯與華為聯合打造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上市。同時,雙方宣布,新車將于4月21日起,在賽力斯體驗中心、賽力斯官方App、華為體驗店、華為商城同步開啟預訂。
與華為在技術領域合作造車的企業不少,但在華為的渠道賣車,這是第一例。
公開資料顯示,在宣布合作后一周左右,賽力斯華為智選SF5訂單量達到6000輛。截至5月26日,該車型訂單量突破1萬輛,遠遠超過了賽力斯去年全年的銷量。
有分析認為,比暴增的銷量數據更值得關注的是,雙方在汽車新零售領域的“陽謀”。
超5000家門店加持,華為“賣車”的想象空間有多大
根據易車研究院發布的《2021版Z世代洞察汽車報告》,當下,為了跟上Z世代的消費升級節奏,在渠道層面,車企和經銷商正由聚焦單一渠道向構建多元渠道轉型升級。不少傳統汽車品牌已經開始嘗試改變銷售模式,由批發轉向零售,直面消費者。
事實上,近幾年,隨著智能電動車走入人們的生活,“汽車新零售”的概念逐漸走紅。從線上、線下銷售鏈條的打通,到品牌體驗店的建立,在汽車銷售領域,不少新老汽車品牌正展開新嘗試。但多次宣稱“不造車”的華為突然進入汽車銷售領域,還是讓業界產生了頗多疑問。
“華為為什么要賣車?”在4月20日舉辦的華為智慧出行·華為智選品鑒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開門見山地拋出了這個問題。
余承東坦言,近年來,華為手機業務遭遇巨大挑戰,而智能電動車將是解決華為授權手機零售店生存問題的唯一替代品,這也是華為賣車的最直接動因之一。
“手機是‘高剛海值’產品,擁有‘高頻、剛需、海量、高價值’這四大特點。”余承東直言,同樣是剛需產品,汽車單品價值更高,商業前景廣闊。
有媒體報道,在近期舉辦的華為大中華區渠道峰會上,華為方面表示,2022年華為智選汽車銷售目標為30萬輛。不可否認的是,要想在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內完成30萬輛的銷量跨越,其難度可想而知。
在余承東看來,渠道正是華為賣車的最大底氣之一。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華為在全球建立了12家旗艦店、5000多家體驗店。盡管并非所有體驗店都將被授權賣車,但余承東認為,與汽車品牌相比,華為的渠道布局更完善,擁有“數量級”上的優勢。
據記者了解,頭部造車新勢力的品牌體驗店數量約在100-200家之間,傳統汽車品牌的4S店數量不一,但也在幾百家左右。
“華為5000多家體驗店覆蓋了中國每一個主要城市、每一個商業密集區,與汽車品牌相比,我們在數量上有巨大優勢。”余承東說。
余承東透露,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將在7月底進入華為200家零售店,年底將擴展到1000家。除上海外,該車型還將陸續入駐深圳、成都、杭州的華為旗艦店。
除了數量上的優勢外,“人-貨-場全域營銷”也是華為和賽力斯著力打造的競爭力。賽力斯CMO張正源透露,通過傳統汽車公司和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合作,雙方取長補短,實現了強強聯合。
他認為,在“人”的領域,雙方客流彼此賦能,用戶數據的共建和私域流量的運營,打造更為便捷、愉悅、數字化、社群化的購物體驗。在“貨”上,雙方突破了傳統零售渠道對汽車產品的單一陳列方式,將汽車融入“人-車-家智慧生活”的場景中進行展示,給消費者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體驗。
“‘場’的方面,華為體驗店+華為商城+賽力斯體驗中心+賽力斯官方App‘四路合一’,由此實現全渠道的生態融合。”張正源說。
在張正源看來,雙方的合作意味著汽車新零售邁入3.0時代。“華為從幫助車企造好車,到幫助企業賣好車,通過在消費電子行業積累的高端品牌運作、營銷經驗及銷售網絡,與賽力斯進行渠道深度合作,彼此賦能。”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表示,華為賣車的本質是利用自身的流量和資源帶貨,并實現科技品牌和智能汽車品牌的渠道互通。
“以造車新勢力為例,以前的汽車新零售大多是自己品牌賣自己的產品,致力于充分發掘和追逐流量。”張翔直言,“作為科技品牌,華為的流量很大,汽車品牌的流量相對較小。通過華為智選的方式,華為進入汽車銷售領域,讓汽車新零售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同時,在品牌上,華為也受到消費者的認可,這將會給合作的汽車品牌帶來加持。”
“決戰第四屏”成風口,華為賣車還藏著哪些野心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迅猛發展,汽車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工具發展為最具商業價值的移動終端之一。
《決戰第四屏》一書認為,當下,汽車正成為繼電視、電腦、手機之后兵家必爭的“第四屏”。無論是前裝市場還是后裝服務市場,無論是車廠、零部件公司、車聯網公司、售后服務公司,還是虎視眈眈意欲進入汽車行業的Google、蘋果等科技巨頭和新型科技公司,都在為汽車的互聯和智能化謀篇布局,汽車行業開始呈現從未有過的熱鬧景象。
然而,對于那些想要依靠智能新能源汽車實現盈利的汽車企業來說,拓展智能科技盈利模式無疑是一個新考驗。
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歐陽明高直言,傳統燃油汽車可以靠品牌、供應鏈來實踐價值的回收,但是新能源汽車“靠這些可能很難實現”。他指出,“新能源汽車很大的價值是要在后面的服務中產生,所以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新的課題,就是如何從智能化的角度去挖掘服務的價值。”
麥肯錫發布的《2021汽車消費者洞察》同樣印證了這一觀點。該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汽車智能化的呼聲日漸高漲,也十分愿意為新穎的功能支付溢價;有80%的消費者將自動駕駛功能納入選購下一臺車時的重要考量;同時,70%的客戶認可OTA模式,其中60%以上愿意為此付費。
為此,麥肯錫建議,車企應該一改簡單堆砌配置的理念,并進一步探索不同的商業模式,包括布局OTA創收模式、訂閱服務等。
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教授看來,幫助車企賣車的背后是華為“深耕智能車聯網上游的野心”。
“因為華為是ICT技術提供商,其業務性質就是賦能汽車業內部的電子和智能系統,未來將智能汽車接入互聯網。”盤和林直言,華為在切入上游的時候,也在下游共享銷售渠道,車企通過銷售渠道共享的方式和華為形成協同作戰。
“也就是說,為了獲取上游技術訂單,華為幫助造車企業在下游賣車,將技術特性更好的宣傳出去,這也是為未來著想。因為ICT技術含量提高的新能源車,也需要專業的ICT技術人員來銷售和解決問題。”盤和林說。
根據華為未來5-10年的長期戰略,在5G、AI、全場景智慧化時代,華為將圍繞消費者全場景提供了幾乎無縫的智慧生活體驗,包括家庭場景、辦公場景、運動健康等。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出行正是其中的重要場景之一。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在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中,華為提供了自研的DriveONE電驅系統、華為HiCar系統和華為SOUND。“通過華為HiCar,駕駛者可以通過汽車一鍵控制智能家居,并將手機的精品應用帶到汽車上。”
“基于華為的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華為智選生態也在做一些新的嘗試。華為攜手賽力斯共同發布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它就是首個華為智選生態新品類產品。”華為消費者業務全球生態發展部總裁汪嚴旻如是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程鴻鶴 來源:中國青年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