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茶葉市場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日益凸顯
2021/7/24 15:36:15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年來,我國茶葉消費市場的增長較為緩慢,運行態勢總體趨于平穩,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日益凸顯。為落實“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謀劃“十四五近年來,我國茶葉消費市場的增長較為緩慢,運行態勢總體趨于平穩,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日益凸顯。為落實“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謀劃“十四五”茶業科技發展藍圖,在日前由中國茶葉學會主辦的“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暨“十四五”發展戰略研討會分會上,行業內專家就我國茶葉加工中存在的問題及“十四五”期間茶葉加工及深加工研究發展方向做了深入探討。
供求結構性失衡凸顯
目前我國茶葉加工的產品品質不斷提升,品類日益豐富,數字化、自動化模式逐步推進。“十三五”期間,全國茶園面積增長了294萬畝,增長6.6%,產量增長66萬噸,增長28.6%,“但我國茶葉消費市場的增長較為緩慢,運行態勢總體趨于平穩,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問題日益凸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江用文指出。
江用文認為,目前我國茶葉加工存在三大問題:一是茶葉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名優茶比重過大,大宗茶被忽視,呈現兩頭大中間低的產品結構,產品風格不能有效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二是現有生產方式不能支撐茶業持續發展,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上漲;加工精準化低,產品質量不穩定,表現在茶葉加工裝備精密度低,生產線整體性差等。
三是茶葉加工領域前沿技術儲備不足,在線快速感知、在制品品質調控等技術欠缺,不同原料再加工的茶產品品質互促機理研究不足,跨界應用技術創新深度不夠等。
面對茶產業結構性產大于銷的戰略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尹軍峰進一步提出,亟待通過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夏秋茶,促進產業鏈延伸發展,提高整個產業效益。
適應新理念茶業突破邊界機會增多
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轉變,也從數量需求向質量需求轉變,從基本需求向品質生活轉變,從模仿式生存型向個性化發展型需求轉變。因此,滿足人們更美好健康生活需要走高質量創新發展之路。
尹軍峰表示,目前茶業結構性產大于銷,上游大宗原料同質化、單一化,需要進行茶葉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通過深加工生產出高質化、終端化、個性化的產品。
江用文認為,為滿足新需求茶葉加工的未來發展會呈現三個趨勢:首先是新產品研制趨向優質化、多樣化、方便化、功能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理念的變化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不同群體對茶葉需求呈現不同的特點:年輕人喜歡方便、高顏值、時尚及包含流行元素的茶產品;女性青睞于養顏、抗衰、瘦身等美容養顏類茶產品;中老年愛好有保健功效的茶產品等。
其次是茶葉加工趨向定向化、精準化、智能化。對特色產品風味品質調控趨向定向化;對加工過程技術參數調控趨向精準化、茶葉加工技術特征和模式趨向智能化。
最后是與茶葉加工相關的研究將趨向深度融合。加工學、化學、機械與控制工程等多學科協作將更緊密;創新鏈中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將進行深度融合;茶葉加工更關注與茶樹品種、種植、鮮葉采摘間的匹配性。
值得注意的是,尹軍峰認為,“十三五”期間的精深加工發展出現諸多亮點,如高品質的速溶茶帶來的市場價值認同,抹茶及其延伸品和新式茶飲把傳統中國茶的邊界完全突破帶來市場價值的提升等,含茶日化產品被消費者認同接受,預示著今后茶產業突破邊界的一些機會非常多。
同時,浙江大學教授王岳飛提到,我國代用茶產業正蓬勃興起,市場上的產品種類總量已超過了100種,銷量也占到了傳統茶銷量的30%。代用茶作為一種天然綠色的產品,逐漸受到越來越多關注與重視。
多方發力破解茶葉發展“瓶頸”
面對茶葉加工現狀,“十四五”發展期間如何破解茶葉結構失衡及發展“瓶頸”,專家紛紛從各自研究領域提出了主要發展思路和重點研究或突破方向。
江用文表示,“十四五”期間茶葉加工的重點任務,主要是茶類品質提升關鍵加工技術研究,特色風味調控技術研究與產品研發,茶葉“無人加工廠”研建,新型茶制品拼配融合加工技術研究。
尹軍峰認為,“十四五”期間茶葉深加工將通過突破思維邊界,融合資源創新,重建資源創新,重建產品構架,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產業上,從注重生產端轉向重視市場端;在產品上,從工業化原料加工向綠色化精準化終端消費品制造轉變;在創新上,從單一技術創新模式,向全產業鏈技術融合創新模式轉變。并提到“十四五”期間茶葉深加工主要研究方向為,茶飲品高質化特色化智能制造、茶功能制品綠色化高效制造、新式茶產品融合創制及茶功能制品拓展利用。
“通過茶葉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傳統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智能化制造技術、現代生物新技術和數字化調配技術綜合利用,我國將由茶葉深加工制造大國向茶葉深加工制造強國轉變。”尹軍峰補充道。
王岳飛提出,以促進茶消費為目標的茶健康產品研究開發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是從茶葉中提取的天然咖啡因,若能用到飲料和食品中,我國一年可多消耗300萬噸夏秋茶,茶農每畝可多收入2000元以上。
此外,我國茶產業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正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升級。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均離不開標準的引領和助力。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楊秀芳表示,近十余年,茶葉標準化工作得到快速發展,建設完善了我國茶葉標準化技術體系,發布國家標準100余項。“十四五”國內茶葉標準化工作重點任務是,加強標準化知識的宣傳、宣貫和培訓工作;根據國際形勢、國家戰略、科技進步、產業需求,完善我國茶葉標準體系以縣域為單位,基于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的茶葉標準化體系建設將得到重視;以企業為基本單元的標準化能力與水平提升將得到重視;茶葉國家實物標準體系建設將進一步被重視,此項工作可為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產品品質穩定性和市場美譽度提供支撐。
另外,她指出,“十四五”期間我國茶葉國標標準化工作重點任務是,牽頭承擔或參與茶葉國標標準制修訂工作;培育和建設一支從事茶葉國標標準化工作的人才隊伍;積極組團參加ISO/TC34/SC8茶葉標準工作會議,積極承辦ISO/TC34/SC8茶葉標準工作會議;繼續推進茶葉國家標準的英譯工作。(記者 袁國鳳)
轉自:中國食品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