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025年高精尖產業GDP占比將超30%
2021/8/28 10:34:0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30%以上,萬億級產業集群數量4到5個,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3%左右、力爭15%左右,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3萬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數量達到500個。原標題:2025年高精尖產業GDP占比將超30%
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王斌 李佳)昨日,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召開,介紹北京市政府近日印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規劃》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30%以上,萬億級產業集群數量4到5個,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3%左右、力爭15%左右,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3萬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數量達到500個。
北京發展高精尖產業已經有一定基礎。據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廣智介紹,“十三五”時期,高精尖產業逐步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高精尖產業實現增加值占GDP比重27.4%,較2018年提高2.3個百分點。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在特種機器人、創新藥、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領域處于國內甚至全球領先地位,涌現出一大批行業標桿企業。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北京將推動產業“換核、強芯、賦智、融合”,加快產業基礎再造提升、產業鏈條優化升級、智能綠色全面覆蓋、制造服務深度融合、區域發展開放聯動“五個突破”,推進動力轉換、效率提升、結構優化“三大變革”,實現高精尖產業質量、能量、體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萬億級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
《規劃》按2025年和2035年設定了目標。其中,2025年主要目標為:以高精尖產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根基更加穩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產業互聯網、醫藥健康等為新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創新藥等打造成為“北京智造”“北京服務”的新名片,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國產化配套比重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綠色發展更加顯著,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和國際產能合作邁向更高層次。
2035年遠景目標為:在全國率先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基本實現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首都特點的高精尖產業體系更加成熟,產業綜合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先進制造能力,廣泛形成智能、綠色生產方式,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從“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主要指標看,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30%以上,萬億級產業集群數量4到5個,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3%左右、力爭15%左右,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3萬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數量達到500個;到2035年,北京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40%以上,萬億級產業集群數量8到10個,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保持合理區間,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新增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數量持續增長。
重點
打造高精尖產業2.0升級版
姜廣智透露,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強化信息、生物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創新引領,搶抓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等新興產業發展機遇,進一步聚焦十大高精尖產業中的重點領域或關鍵細分,提出構建“2441”新型產業體系,打造高精尖產業2.0升級版。
具體來說,北京要做大兩個國際引領支柱產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做強四個特色優勢的“北京智造”產業,即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與裝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做優四個創新鏈接的“北京服務”產業,即區塊鏈與先進計算、科技服務、智慧城市、信息內容消費;加快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包括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雙碳技術等。
姜廣智介紹,從產業地位上看,上述這些方向有的是為當前經濟增長提供硬支撐,有的是為未來發展積蓄新動能。從產業形態上看,體現了我市把握產業轉型升級和變換發展賽道機遇,培育跨界融合、協同共生的新業態;促進產業上下游貫通,構建研發、制造、服務等各環節聯動迭代的新鏈條;強化數字化賦能,打造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新范式,是對十大高精尖產業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和升華。
“十四五”時期實施“八大工程”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規劃》明確了北京發展高精尖產業推進路徑。“十四五”時期,北京將重點實施“八大工程”。
一是萬億級產業集群培育“五個一”工程,按照每個集群“一本實施方案、一套政策措施、一支產業基金、一批重大項目、一組重點承載區域”的思路,再造2-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3家萬億級市值企業。
二是產業“筑基”工程,制定并滾動實施高精尖產業“卡脖子”攻關清單,力爭10個核心技術產品基本滿足高端裝備制造和國家重大工程需要。
三是創新成果轉化“接棒”工程,依照創新項目成熟度整合研發、轉化、產業化、應用場景資源分段接力支持,引導“三城”重大創新成果在京落地。
四是企業“登峰”工程,建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新增500家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10家產值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50家單項冠軍企業和3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一批能夠進入國內互聯網行業第一梯隊的頭部企業。
五是產業鏈強鏈補鏈工程,選擇10個產業鏈開展強鏈補鏈示范,探索形成以“鏈主”企業為頭雁引領、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緊密跟隨的“產業雁陣”。
六是“新智造100”工程,推進“十百千萬”升級計劃,打造10家產值過百億的標桿性“智慧工廠”,建設100個智能工廠,推動1000家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培育萬億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七是服務型制造領航工程,支持先進制造企業由產品設備生產商向智能化產品與服務提供商轉型,新增100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20個示范平臺和一批示范項目,創建全國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
八是京津冀協同智造示范工程,實施10個京津冀協同智造重大示范項目,建設京津冀聯通共享的工業互聯網和工業云平臺。
2035年全面形成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規劃》突出了跨區域深度協同,到2035年,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將全面形成。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規劃》提出推動區域特色化、差異化、聯動化發展,構建“一區兩帶多組團”空間布局。
其中,“一區”是指在經開區和順義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示范區;“兩帶”是指在北部地區對接三大科學城創新資源,推動海淀、昌平、朝陽、順義等區打造研發創新與信息產業帶,南部地區依托經開區,推動豐臺、大興、房山等區打造先進智造產業帶;“多組團”是指建設通州網絡信息安全、石景山虛擬現實、懷柔高端科學儀器和傳感器、延慶無人機、平谷智慧農業等多個產業組團。
具體到各區層面,《規劃》既明確了各區重點發展的2-3個產業方向,鼓勵各區保持發展定力深耕細作,也支持豐臺區和房山區在軌道交通領域、海淀區和昌平區在智能終端領域、豐臺區和經開區、大興區在航空航天領域、朝陽區和順義區在智能制造與裝備領域,開展跨區“研發+高端制造”的協同試點示范。
此外,京津冀范圍內,將發揮北京“一核”輻射帶動作用和先進制造、數字資源優勢,以氫能、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等產業為突破口,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聯動。《規劃》為環京地區產業協同發展規劃了三個圈層。
第一是依托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的環京周邊地區打造環京產研一體化圈層,將加強與廊坊北三縣、固安、保定涿州、天津武清等周邊地區發展協作,促進北京“擺不開、放不下、離不遠”的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產業鏈就近配套。第二是依托北京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產業功能互補圈層。圍繞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兩翼”聯動。第三是依托北京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唐山、張家口、承德、滄州等城市打造節點城市產業配套圈層。
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斌 李佳
亮點
海淀
打造1至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發布會上,海淀區副區長林劍華介紹了海淀區“十四五”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到2025年,海淀區高精尖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努力超過60%,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突破4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達2萬億元,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00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2%,獨角獸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繼續保持領先優勢。未來五年,海淀區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8%以上,力爭培育1-2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5000億級企業和3-5家千億級企業,培育10家左右高成長、高價值數字經濟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發展壯大一批數字經濟領域骨干型創新企業,打造1至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形成國際一流的高精尖產業集群。
林劍華介紹,海淀區將按照《規劃》,集中力量鞏固大信息產業發展優勢。海淀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營收已占全市該產業總營收的77%,龍頭帶動效應非常明顯。近年來,海淀區持續緊抓大信息創新平臺建設,積極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推動智源研究院、微芯研究院、啟元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支持智源計算與訓練平臺、區塊鏈算力實驗平臺等平臺建設,研發出“悟道2.0”、長安鏈等一批重大成果。培育了字節跳動、小米、百度、美團等一批領軍型龍頭企業,涌現出兆易創新、中科創達、第四范式等一批知名創新型企業;支持了國產芯片寒武紀思元、靈汐天機芯、龍芯,自主開源框架百度飛槳、曠視天元、一流Oneflow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落地了榮耀終端、紅棉小冰、奇岱松、阿波羅智能技術等高精尖企業。
同時,海淀區將做強做優重點培育產業體系。加強醫藥健康、智能制造與裝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產業頂層設計和規劃,加快推動創新孵化平臺和項目落地。推動國際氫能中心、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正式啟動百放、巢生、聯影等一批專業孵化平臺。培育了科興、納通、騰盛博藥等一批龍頭創新型企業;圍繞數字化仿真設計、數字醫療、氫燃料電池、前沿新材料等底層技術方向進行布局;落地了克諾爾、思靈機器人、華航唯實、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等多個創新項目。
此外,海淀區將前瞻性布局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準確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前瞻性謀劃未來產業發展,瞄準“四個占先,四個突破”,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光子芯片、衛星航天、變革性材料開發等領域,打造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形成新的產業梯隊和增長點。持續推進量子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建設,打造“星谷”空天產業聚集區。對接衛星互聯網領域國家重大項目落地,引入星網網絡系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0余家創新型企業。
北京經開區
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同發展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制定了高精尖產業規劃。據經開區管委會一級巡視員沈金坤介紹,“十四五”產業規劃是開發區首次從國家高精尖產業自主可控發展站位推進的重要規劃,產業治理模式首次從產業鏈調度向產業生態營造轉變的創新規劃。在發展目標設定上,圍繞“重點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創新生態”點線面體的整體策略,提出到2025年,基本確立國際一流水平產業代際優勢,累計新增投資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8000億元。
專項規劃重點突出“四新”,順應新形勢、適應新要求、明確新定位、提出新路徑。點上聚焦突破,強化國家戰略擔當,以集成電路“雙1+1工程”等新代際重大項目為帶動,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重點“卡脖子”環節精準發力突破,增強前沿代際儲備。
按照規劃,將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先發展,以培育信創體系為主線,構建“企業集聚+平臺賦能+應用驅動+群體突破”的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國家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基地。注重產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創新,推動人工智能、下一代移動通訊、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產業形成多極支撐,帶動基礎材料、關鍵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關鍵軟件集群升級,打造數字經濟的標桿區。通過推動信息產業提級發展,力爭到2025年,產值規模達到2000億元,形成集成電路、信創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推進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協同發展方面,逐步由“整車—零部件”的單一鏈條組合向多元、多維、多鏈的產業生態轉型。推進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并行發展,保持高端汽車產能穩步擴大。大力培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交通、無人駕駛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智能交通等接續產值,形成“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車聯服務”的開放共享、跨界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到2025年,產業集群總規模突破3200億元,為我國新能源高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推進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方面,鎖定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創新醫療三大領域,以賽諾菲新一代胰島素等創新疫苗、體外診斷與檢測試劑、抗體藥物等重大項目為帶動,促進代際領先發展;同時發揮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多元產業與生命健康交叉創新的網絡優勢,支持醫學虛擬現實技術、醫療康復機器等交叉前沿項目發展。到2025年,突破1200億元的產值目標。
沈金坤表示,經開區聚焦發展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軍民融合)產業,從供給側、需求側兩端發力,培育“優勢產品+標桿工廠”的亦莊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力爭到2025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斌 李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