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轉型是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必答題
2021/9/13 14:10:24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關于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提出推進紡織產業高端化的目標之一是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互日前,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關于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提出推進紡織產業高端化的目標之一是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紡織服裝行業深度應用。針對紡紗、織造、印染等領域,在大型企業中推進建設一批綠色智能化工廠,在中小型企業中推進實施一批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逐步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控制系統智慧化、在線監測信息化、制造過程綠色化。
可見,數字化已然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主流趨勢。而聚焦當下,我國諸多紡紗企業也是如此踐行的,其中不少企業更是已經嘗到了數字化改造結出了“甜蜜”果實。
岱銀集團
解決差異化產品生產難點
近年來,山東岱銀紡織服裝集團(以下簡稱“岱銀集團”)在智能化改造方面不遺余力,積極推進紡紗智能改造,打造差異化產品柔性化制造生產線。
“紡織企業通過采用先進科學管理和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紡紗設備,可以減少用工,提高效率,目前最先進的生產線萬錠用工能夠保持到15~25人之間,在用工成本上與其他企業相比,具有巨大的優勢。未來5~10年時間,‘機器換人’的趨勢將更加明顯。生產企業提高技術含量,用機器和技術代替簡單的人力,實現自動化,已經是必然趨勢。”岱銀集團董事長趙煥臣說。
趙煥臣介紹,岱銀集團投資2億元對現有10萬錠紡紗生產線逐步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精心打造差異化產品柔性化制造生產線,實現以訂單驅動、智能配棉、追溯管理、單元監控、狀態管理、品質在線為特點的智能制造,項目全部完成后,能有效解決差異化產品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可以滿足上至萬噸、下至幾十公斤各類特種紗線的精準研發制造,生產效率提高25%,產品質量更加穩定。
此外,為了給全球不同類型客戶和團體,提供便捷、高效的個性化高級定制服務,近些年岱銀集團投資1.5億元推進實施了雷諾西裝智能制造及國際化高級定制項目,全力促進服裝生產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企業依托這一項目,積極開展雷諾西裝全球高級定制業務,市場由境內延伸到境外,業務已拓展到美國、加拿大、荷蘭、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
萬盛紡織
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能耗
在杭州蕭山萬盛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盛紡織”)的車間內,一排排智能機器高速運行,一串串數據信息滾動刷屏。
據了解,早在2014年,萬盛紡織就開啟了智能化改造的步伐。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年公司淘汰了一個環錠紡車間,引進了8臺日本村田渦流紡設備,并配以最先進的前紡設備。幾年運行下來,渦流紡車間與環錠紡車間的對比十分明顯,渦流紡車間不僅環境好、管理輕松,生產效益也大幅超過環錠紡車間。
2020年,萬盛紡織又投資4000余萬元,決心打造一座智能化數字工廠,涵蓋智能化數字車間規劃及硬件升級、數字化平臺、智能技術平臺三個方面。“我們引進8臺870EX紡紗設備,并對上一次引進的設備進行升級,車間全部實現自動運輸、自動套袋、自動稱重、自動碼垛、溫濕度自動控制,還安裝了各種傳感器、控制裝置、數據采集裝置、智能芯片。”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機器換人”和一系列工業軟件、一套生產智能決策系統的運行,萬盛紡織實現了蝶變新生,不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還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提高了產品品質。
在手機管理軟件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環境監測”、“倉庫管理”等各模塊一目了然,點擊進去可以查看相關實時信息。“數字化改造后,以前最擔心的火災隱患、安全生產事故,基本上得到了解決。先進設備的自動化程度高、故障率低,加上智能化管理,我們夜里也能安心休息了。”車間相關負責人說到。
數據表明,整體改造項目實施一年來,萬盛紡織車間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單位產值能耗降低20%,產品不良率降低一半,運營成本降低40%。數字化改造還帶來土地空間的節省,廠區空出1/3的剩余廠房。
名仁紡織
對接世界縫紉線生產標準
“我們進行技改擴能,打造現代化、標準化、科技化的縫紉線產業基地,目前已帶動5家同行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湖北名仁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名仁紡織”)董事長吳建安介紹說。
名仁紡織是一家以滌綸紗線生產為主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也是湖北省紡織行業“隱形冠軍企業”,現有紗錠20萬枚,線錠15萬枚,可年產各類高檔純滌綸縫紉線38000噸。為打入歐美市場,2020年10月,該企業啟動10萬錠滌綸紗線智慧工廠項目建設。
當前,新建廠區內的電纜、用水等能源供應設施已全部安裝到位。“新廠區采用用世界一流的縫紉線生產設備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生產設備自動化,實時對相關工序和機臺進行數字化監控。正式投產后,公司產能將提升1/3。每萬錠用工將從一百多人減少至二十幾人。”吳建安介紹,該項目對接世界縫紉線生產標準,采用雙層4萬平方米單體廠房,其恒溫恒濕車間達到了工業4.0時代高端智能制造要求,可大幅度提高縫紉線產品質量。
從手工接線升級到機器自動生產,技改擴能不僅緩解了紡織工人的工作強度,也讓生產效率日漸提升。“以前我們要手工接頭,都是走來走,后來車間人員坐車兩邊滑作業,現在車間全部是全自動紡紗,假如說要做現在的產量,以前最少要十幾個人,現在一個人可以開兩臺。”車間的工作人員朱小紅感慨到,智能化轉型升級已經讓紡紗車間摘掉了“效率低、用工多”的帽子。
轉自:化工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