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盤點經濟韌性與金融作為
2021/11/2 18:55:16 來源:同花順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聚焦“經濟韌性與金融作為”這一主題,圍繞“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綠色發展與金融擔當”“雙向開放與金融合作”“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治理體系與金融安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聚焦“經濟韌性與金融作為”這一主題,圍繞“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綠色發展與金融擔當”“雙向開放與金融合作”“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治理體系與金融安全”舉行平行論壇,與會嘉賓就金融業如何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等話題建言獻策。
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
本屆論壇特別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質,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圍繞“金融創新助力制造強國”“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等議題,安排7場活動,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支撐。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如何引導金融機構提升對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服務質效,支持傳統制造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做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金融服務?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侖,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長Tricoire,新加坡金鷹集團主席陳江和等多位來自國內外實體制造業企業的嘉賓,圍繞進一步推進制造業產融結合發表了精彩演講,進行了深入交流。
談到普惠金融如何更好發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長黃益平認為,普惠金融應該基于市場化基礎降低融資成本,堅持合理的市場化風險定價,避免進入“尤努斯陷阱”。他表示,下一階段數字普惠金融可能會更多基于產業互聯網、物聯網這些基礎設施來創新金融業務,從而更好地控制風險,服務實體經濟。
在議題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就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符合中國實際的直接融資體系、結構和制度建設,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展開交流探討。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張望軍提出,要加快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直接融資支持機制,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目前,我國直接融資的發展跟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比,直接融資的發展還不夠充分,內部結構也還不夠平衡。下一步要牢牢把握經濟發展內在需求,把握支持科技自立自強關鍵,加快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直接融資體系,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
就廣受關注的注冊制改革推進情況,證監會市場一部主任李繼尊在“穩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分論壇上表示,通過科創板、創業板的試點以及后續的完善,推進主板注冊制改革的條件正在逐步具備。相信通過各方共同努力,主板注冊制改革將水到渠成。
綠色發展與金融擔當
在“綠色發展與金融擔當”這個主題下,連日來,圍繞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綠色金融支持生態文明發展與全球合作、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財富儲備的挑戰與思考等廣受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與會嘉賓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城鄉融合發展與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推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等話題進行開放式的對話研討。
為應對氣候變化、提高人類福祉,“綠色”“可持續”已然成為世界各國不約而同的經濟發展理念。作為綠色經濟體系的強有力支撐,綠色金融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方興未艾,引導更多資金服務可持續發展項目、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力量和金融服務發展的重要方向。在“綠色金融支持生態文明發展與全球合作”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表示,綠色金融發展要做好政策引導,通過加快標準、市場、產品、參與者、數字化等五方面的要素完善,加強綠色評級和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
在以“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財富儲備的挑戰與思考”和“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構筑康養生態圈的完善方案”為議題的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共商金融與養老協同發展大計,為金融業如何更好地服務我國老齡化社會帶來了積極聲音和深度思考。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裁袁長清提出金融業應對人口老齡化“應有作為、能有所為、大有可為”。他說,應立足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服務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充分發揮自身資金融通、風險保障、產業整合三大優勢,積極承擔優化養老金融服務供給、加大養老產業金融支持力度、防范養老金融服務風險三大任務。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也提出,要充分發揮保險機構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建立長期護理保障養老年金產品等,加大產品創新;成為消費者風險管理者,加大服務創新;探索保險機構+居民社區、街道+健康管理機構+護理服務機構+護理設備提供機構模式,加大商業模式創新,構建以保險機構為核心的養老健康管理新生態。
雙向開放與金融合作
論壇舉辦期間,與會嘉賓聚焦“雙向開放與金融合作”,圍繞跨境投資新方式、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深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促進氣候友好,推進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發表主旨演講并展開熱烈討論。
在“跨境投資新方式 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論壇上,嘉賓們認為,后疫情時代,通過加強金融合作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對接互融,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持續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為外國投資者帶來了更多機會。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貨物貿易額達1.35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為各國抗擊疫情、穩經濟、保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與此同時,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能源投資比例也逐漸增加,2020年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上升至57%。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申兵提出,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加快推進取得顯著成果,中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和重點改革扎實推進,市場層次和產品供給日益豐富,市場生態和治理水平顯著提升。下一步,要從六方面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制度性開放:一是以推進注冊制改革為抓手,持續加強資本市場自身的制度建設和生態完善,全面提升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二是優化和拓展互聯互通等跨境投資渠道,持續豐富跨境投資的產品供給和配套制度;三是完善境外上市監管制度,保持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的渠道暢通;四是加強跨境監管與執法合作,共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五是按照“放得開、看得清、管得住”的要求,加強與境內境外監管機構的監管協作和信息共享,健全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和風險監測與防范機制;六是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和市場各方的溝通協作,努力形成監管合力,提升制度規則的完備性、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
“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平行論壇在富凱大廈和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同期舉行。全球金融科技峰會,針對“金融創新與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科技法治與倫理”“數據安全與個人金融信息保護”“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等議題,專家學者發表觀點。北京銀行副行長王健,光大銀行副行長齊曄,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胡濱等與會嘉賓圍繞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科技風險與監管、數字消費信貸等話題分享觀點,為金融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活動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與新華網(603888)聯合發布《數字經濟時代下的數字消費信貸研究報告》。《報告》認為,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數字科技”和“消費信貸”的新型結合,在緩解居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過程中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成為穩消費、穩信心和穩就業的重要支持力量。
論壇期間發布了《西城區“十四五”時期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發展規劃》。根據《規劃》,金科新區將聚力高質量發展,圍繞高質量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創新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創新研發和場景應用能力全球領先、產業協同聚集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五個具體目標開展工作。同時,從五個方面積極推動覆蓋整個創新生態的重點任務:一是加速金融科技創新要素集聚。二是提升金融科技創新轉化能力。三是構筑金融科技創新支持體系。四是加強區域協同與特色產業聯動發展。五是優化金科新區環境品質。
“國際金融科技創新”專場活動以“全球視野、科技力量、金融場景”為獨特視角,共邀來自新加坡、以色列、美國、英國等全球金融機構、科技創新企業、國際投資機構、創新孵化機構等各類國際金融科技創新主體50余家,國外嘉賓占比達70%,圍繞金融機構場景應用、項目投資、科技突破與創新、孵化加速等多個角度,以國際化、專業化視角,共邀全球金融保險科技創新者共聚西城、共話創新、共享機遇。專場活動創新交流活躍,線上線下全球聯動,為金科新區搭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橋梁。
治理體系與金融安全
10月20至22日,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治理體系與金融安全”平行論壇上,與會嘉賓從多個角度就“創新金融法律服務 促進金融法治發展”“法律服務助力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法治協同護航金融高質量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法治保障”“金融風險防范的法治路徑”“金融雙向開放的法治合作”“RCEP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蓬勃發展的區域開放與創新實踐”“高質量經濟發展與金融人才使命擔當”等議題展開充分討論。
在西城區司法局承辦的“創新金融法律服務 促進金融法治發展”“法律服務助力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兩個議題上,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洪磊提到,我國期貨市場目前在市場體系、制度體系、中介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功能作用還需進一步深化,特別是期貨價格的國際影響力還需進一步提升。他建議,以期貨立法為契機,完善市場規則制度體系,提升實體企業參與度;完善期貨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大力發展做市商、交易商,提高市場定價效率。
論壇現場舉行了金融街創新服務智庫啟動儀式。該智庫擬聯絡全球金融、法律行業服務機構及其風控專家、知名學者、仲裁員、調解員、律師等,形成為金融法律風險防范與化解提供公益性智庫意見的聯絡機制,助力北京市“兩區”“三平臺”建設,為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與金融法治建設、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提升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法律治理能力貢獻智庫力量。
北京金融法院負責“法治協同護航金融高質量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法治保障”“金融風險防范的法治路徑”“金融雙向開放的法治合作”四個議題的策劃與執行。論壇上,來自國內外金融企業、行業協會、監管機構以及科研院校的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金融信息安全、數據運用和治理、風險管控及倫理建設等領域中的熱點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在“法治協同護航金融高質量發展”議題環節,嘉賓們從“金融立法”“金融審判”“金融檢察”等角度分享了對法治護航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看法。
在西城區委組織部承辦的“高質量經濟發展與金融人才使命擔當”議題上,與會嘉賓圍繞新發展格局和數字化轉型新趨勢,共謀高素質金融人才發展大計。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中國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學術成員高峰認為,數字金融人才是發展金融科技的關鍵,目前數字金融人才主要面臨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形成,人才結構失衡,人才運用金融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夠,缺少金融科技人才的政策保障機制等問題,需要加強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
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政策發布專場活動中,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共發布了深入實施貿易收支便利化試點,繼續開展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加快推動數字人民幣試點實現場景全覆蓋,推動北京證券交易所改革平穩落地,提升北京地區跨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等十余項金融支持政策,助力北京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金融街論見十年
“金融街 論見十年與愿景2022”專場活動上,星光熠熠、大咖云集。今年是金融街論壇舉辦的第十個年頭。從2012年到2021年,十年來金融街論壇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騰飛、全球局下的金融合作與改革,被業界譽為“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風向標”,成長為國家級、國際性專業論壇,并成為北京“兩區”“三平臺”戰略部署之一,結出累累碩果。
一組組數據見證了金融業發展邁上新臺階,也見證了北京金融街發展的輝煌歷程:2020年,區域金融業增加值達2653.8億元,較“十二五”初期增長183.3%;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達116.2萬億元,累計增長106.4%;金融從業人員25.6萬人,累計增長48%;三級稅收3818.3億元,累計增長114%。
十年來,金融街論壇不斷面向國際發出“中國聲音”,成為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發聲平臺、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平臺、國家級金融政策宣傳權威發布平臺、國際間金融交流合作平臺。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落下帷幕,這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