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問千尋大運河】300年前來到天津 運河饋贈的“致富經”
2021/12/25 21:16: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1月底,寒潮剛剛過境,冬小麥長出一片毛茸茸的綠色,北方已進入農閑,但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里的農民正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沙窩蘿卜季。原標題:【千問千尋大運河】300年前來到天津 運河饋贈的“致富經”
11月底,寒潮剛剛過境,冬小麥長出一片毛茸茸的綠色,北方已進入農閑,但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里的農民正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沙窩蘿卜季。
京杭大運河南運河段緊貼著小沙窩村流過,雖已沒有昔日繁盛的景象,但小沙窩村人一直感念著運河的饋贈。是運河的沙和水孕育出了沙窩蘿卜特殊的口感,那口汁水迸濺的碧綠脆爽是小沙窩村人世代流傳的冬日記憶,也是小沙窩村乃至整個辛口鎮的致富“金鑰匙”。
執拗的青蘿卜
大運河沿岸在約600年前就有了村落,據宋史記載,為防御契丹,朝廷在大運河沿岸設沙渦砦,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大量移民遷入定居開墾,沙渦逐漸演變為沙窩,曾經的軍寨慢慢發展為村鎮,辛口鎮的小沙窩村便是運河邊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
沙窩蘿卜是何時開始在小沙窩村種植的,這個問題已不可考。“應該是早期在這里駐扎戍邊的軍民先開始種植的,大面積的種植是在約300年前。”天津沙窩蘿卜文化體驗館講解員高海林說,“沙窩蘿卜的種子可能也是這些軍民帶來的。”
從品種上來說,沙窩蘿卜只是普通的青蘿卜,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當這粒平凡的種子被埋入小沙窩村的土壤里后,神奇的變化開始產生。
大棚里成熟的青蘿卜
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重印(明清)的《靜海縣志》記載:水蘿卜有紅綠兩種,紅者春種夏收,綠者夏種秋收,皆生食,如水果類綠色者以沙窩良產。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清朝時,沙窩蘿卜的優越性已經十分突出。
離開限定產區,沙窩蘿卜就變了味道,這是一棵青蘿卜的執拗,它很挑剔,只有提供令它滿意的土和水,它才愿意以美味回報,小沙窩村的水土符合它的要求。“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黃河水也曾流經辛口鎮一帶,河水中的泥沙日積月累沉淀在此處,形成了上沙下黏的特殊土質,因而種出的蘿卜非常好吃。”高海林說。71歲的小沙窩村村民董乃智記得,他小的時候,村旁的運河河道里流淌的仍是黃河水,他和伙伴們在河水里游泳戲水,生活用水也取自運河,“那個水澆完地以后,表面會留下一層薄薄的黃色,那就是黃土高原的土。這樣的土除了適合種蘿卜,還特別適合種瓜,我們村夏季種羊角脆、博洋九,也都很好吃。”
從種到藏 都是非遺
小沙窩村幾乎家家種蘿卜,但家家的方法不盡相同。
選種是種植的第一步。蘿卜種子由各家自己培育,代代相傳,選種的方法近似祖傳技藝,不能輕易示人。董乃智從幾歲起就跟著祖父種蘿卜,選種的方法也是祖父親自教他的,“蘿卜選好看的,上下勻稱,開的花要大小適中。”更多的方法,董乃智不再透露。
沙窩蘿卜屬于管理型農作物,種植手法直接影響作物質量。普通種植的青蘿卜大部分肉質根都埋在土壤里,但正宗的沙窩蘿卜成熟后絕大部分肉質根位于土壤以上,為翠綠色,口味脆甜,末梢幾厘米扎在土壤里,為白色,味辣,拔出蘿卜后地上留下一個錐形的小坑。成品蘿卜以“小白根”為上乘,白色部分越短,蘿卜好吃的部分就越多,這種特殊的生長形態正是人為干預的結果,“蘿卜多大部分在土以上跟撒種深淺沒關系,你問具體怎么種,誰都不會告訴你。”董乃智笑著說。
村民在自家的大棚里
沙窩蘿卜的生長期約為3個月,陸地種植于立秋前后三天播種,霜降前后收獲,拔出來的蘿卜不著急上市,先存在地里,待到入冬,天津衛的茶館、澡堂、戲園子都要開始供應沙窩蘿卜,那時才能賣個好價錢。董乃智仍記得他小時候隨家中長輩去紅橋小西關一帶賣蘿卜的情景,天津衛的吃主們都是內行,好蘿卜摔開一個,后面都不愁賣。
埋在地里的沙窩蘿卜能一直賣到臨近春節,在這幾個月的時間里,沙窩蘿卜能夠始終保持新鮮的口感,得益于它的儲存方式。“藏蘿卜的坑挖在地邊,一米深,五尺寬,放50公分蘿卜,埋50公分土,天冷再加點土。因為土質好,蘿卜存在里面不凍不糠,最長能保存到清明節都不壞。”董乃智說。
2009年10月,沙窩蘿卜種植與窖藏技藝入選了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沙窩蘿卜已基本不窖藏,借助先進的農業技術,待拔的沙窩蘿卜可以一直種在地里而不會熟過頭,這個過程被稱為“活體儲糖”。
蘿卜經紀人
每年11月18日是辛口鎮的沙窩蘿卜開拔日,一年一度的“沙窩蘿卜節”也在這一天拉開帷幕,迄今已舉辦14屆。開拔日后,進出小沙窩村道路的沿線都會看到售賣蘿卜的攤位,小沙窩村里的成片的種植大棚紛紛卷起保溫的苫布,農戶在大棚邊擺上采摘的廣告牌子,老人們坐在齊墻高的蘿卜包裝箱下聊天曬太陽,年輕人忙著給蘿卜裝箱打包,空氣中撕扯膠帶的聲音此起彼伏,整個村子,都在圍著蘿卜忙碌。
大棚外打出的采摘廣告
郭芝建的合作社里人來人往,倉庫里存著5萬斤今年新下來的沙窩蘿卜。“也就夠賣10天的。”老郭說,“現在一天就走5000斤。”62歲的郭芝建原本也只是小沙窩村的普通農民,家里世代種蘿卜,但現在,他有一個更時髦的身份——蘿卜經紀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沙窩蘿卜都是以外銷為主的特殊商品,上世紀三十年代,沙窩蘿卜主要出口日本和東南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沙窩蘿卜主要出口新加坡,還有一些會賣到我國的香港地區。大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沙窩蘿卜才開始轉向主銷本土市場。很快,村里就出現了商販的身影。“有的販子騎著自行車,到各家的地里去看,因為各家的蘿卜品質都不一樣,販子們要親自去挑選,看中的才談價收購。”郭芝建回憶。
老郭在他的倉庫里
老郭家的蘿卜是村里的翹楚,他的父親郭桶年曾任生產大隊技術員,參與過上世紀八十年代沙窩蘿卜種子提純復壯工程,郭芝建曾任過生產小隊的技術員,他喜歡鉆研,通過觀察和實驗,不斷改進著沙窩蘿卜的種植方法。起初,郭芝建和其他村民一樣,只種蘿卜,然后等著販子來收,隨著銷量的增加,郭芝建自己種的蘿卜已經不能滿足與他對接的商販的需求,于是他開始在村里挑選其他種植戶的蘿卜供貨,再后來,郭芝建干脆自己成立了合作社,當起了蘿卜經紀人。
蘿卜還種在地里的時候,郭芝建就會去村里挨家挨戶地轉悠,誰家的蘿卜什么品質,他心里早早有了數。收成好的年份,他不用親自去地里收蘿卜,趕上歉收的年份,好蘿卜尤其稀罕,有的蘿卜經紀人甚至會去地里蹲守搶貨源。“今年就是賣方市場,產量低,但是蘿卜好吃,我的手機從10月中旬開始就每天電話不斷,都是老客戶給我打電話,問我行了嗎行了嗎,我說再等等,最好的還沒到時候。”郭芝建說。
老郭的合作社里,正在給蘿卜裝箱
征服南北味蕾 全鎮致富擔當
臨近春節是老郭最忙的時候,去年店里的快遞單子用筐裝,打包裝箱的工人通宵達旦地工作,一天出貨約18000斤。“去年好的時候能賣到六塊一斤,八塊一斤。今年的蘿卜貴,現在就四、五塊一斤了。”郭芝建說。
老郭的客戶早期以北方為主,尤其京津為主要市場。對于南方人來說,生吃青蘿卜是一件不太容易接受的事,“南方人更習慣用青蘿卜做菜做湯,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南方人也接受了生吃沙窩蘿卜,我發上海的客戶已經發了10年,還有深圳、廣州,全國各地哪都有。”
11月初,老郭為賣蘿卜開起了直播,直播不是每天都有,只在有空的時候才能做。11月22日那天,直播2個半小時賣了250單,銷售額過萬,令老郭十分振奮,“現在每天出貨量很大了,但還想再賣更多,賣遍全國,我賣得越多,受益的種植戶就越多,有錢大家一起賺。”
老郭的直播間
從清朝時的良產到百年前的出口專供,再到今日的網紅商品,運河水孕育的沙窩蘿卜一直是辛口鎮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目前,辛口鎮正在打造沙窩蘿卜小鎮,將文旅、農旅概念引入,用好沙窩蘿卜這塊金字招牌,為挖掘沙窩蘿卜的經濟驅動力拓展更寬廣的領域。(津云新聞記者 顧明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