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研學旅游 讓孩子“勞動并快樂著”
2022/5/18 9:09:12 來源:中國旅游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繼“雙減”政策后,近日,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勞動課”的新要求再次引發關注。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重點是繼“雙減”政策后,近日,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勞動課”的新要求再次引發關注。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新課標與“雙減”政策傳遞的教育理念可謂一脈相承,一方面引發了廣大家長關注,引起家長對引導孩子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的重視;同時也引發業界對研學旅游市場的進一步關注,如何創新研學旅游產品和服務、滿足親子客人需求,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
回歸自然田園 體驗農耕樂趣
引導孩子走出戶外發現大自然的奧秘,走進田園體驗農耕文化,這是很多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共識。對于這一需求,業界較早給予了關注,推出了很多成熟的研學旅游項目,其中以融合自然探索和農事體驗的研學農場較為典型。
春夏之交的內蒙古大草原白云悠悠,親子游客紛紛來到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古爾丹巴彩虹農場,耕種、玩水、露營,與動物們親密接觸,在動手勞作的過程中收獲快樂。
古爾丹巴彩虹農場是當地知名研學旅游目的地,這里有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勞動教育等研學旅游項目。農場負責人李朋說:“通過參加農場里的研學活動,孩子們參與勞動、鍛煉體魄,了解到生活中為什么要勤儉、為什么要珍惜糧食;還可以引發興趣,提升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
牧谷農場位于蘇州城郊,占地1000多畝,最多可接待500人住宿。在疫情發生前,這里隨處可見身著校服的學生,他們在這里參與勞動、學習自然知識。
牧谷農場的運營方是蘇州原創讀行學堂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早在2000年就開始接觸學生社會實踐領域,并成立了研學部,先后推出了多項研學課程。該公司研學部負責人祁洪梅介紹,受疫情影響,目前學校無法組織學生到農場,農場便與學校合作推出“非遺進校園”“綠色蔬菜進校園”等多個研學產品,2021年相關進校園活動共開展了近80場。
位于山西大同的忘憂農場不僅擁有大片的自然空間,而且有黃花觀光工廠、忘憂圖書館、創意生活館、蔬果彩虹館和自然科普館等場館。忘憂農場總經理段亞萍介紹,孩子們可以體驗“科普教育”——走進昆蟲世界了解它們的生存之道;“自然教育”——以第一視角感受生命法則;“食農教育”——耕讀大地,體驗拉犁、播種、踩水車、收獲、作物加工、食物烹飪等;“生活美育”——用蠟、泥、木、棉等材料進行手工創造,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
覆蓋眾多領域 創新寓教于“游”
實際上,業界在研學旅游方面的實踐范圍,不只限于各類農場,還包括紅色旅游目的地、名山大川、主題樂園、科研基地等,歷史文化、自然山水、科學技術與旅游深度融合,寓教于“游”。
延安紅街包括紅色主題街區、窯洞主題酒店群和延安唯一市內湖——延湖三部分,是極具創新感、體驗感的大型紅色旅游項目,其中包括了豐富多彩的研學旅游項目。
去年11月,延安市延職創新實驗小學的500名小學生來到延安紅街,在專業教官的帶領下體驗小號兵軍事拓展項目,觀看沉浸式體驗劇《再回延安》,研學活動得到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的一致好評。
“我們創建了‘研學共建’的主題游覽產品,包括軍事拓展、紅色文化傳承、非遺體驗3條主線。”延安紅街總經理田玲介紹,軍事拓展主線包括小號兵素質拓展營、真人CS對抗賽等特色活動,至今已經舉辦各類活動200余場;紅色文化傳承主線以紅色錢幣藝術館、紅色年畫記憶館、紅色大生產博物館等為基礎開展專業講解課程,至今接待研學團隊80余個。值得關注的是,延安紅街攜手延安干部培訓學院的專家在紅街上結合各類實景打造了“大生產運動的旗幟:南泥灣”等11個創新型紅色培訓課程,形成了延安紅街獨有的紅色培訓IP。
廣東長隆集團有限公司旗下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與長隆海洋王國是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該集團積極順應研學旅游發展需要,研發各類研學課程,推出了科普驛站、狂野之旅、鯨鯊館夜宿、親子課堂動物喂食點講解等,還策劃了不同主題活動,如熊貓三胞胎科普月、科普進校園等。
據介紹,廣東長隆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各園區研學產品近年來不斷創新,產品更新換代加快。集團一方面加強內部資源整合,將“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和“合家歡”元素融入研學產品;另一方面,加強與學校的合作,依托公益活動,深化與教育業界的交流,組織中小學老師開展研學旅游考察踩線,不斷提升研學旅游的綜合吸引力和品牌認知度。
迎來發展機遇 研發設計需用心
“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大眾教育理念的不斷改變都給研學旅游帶來了發展機遇。如何抓住機遇,設計出符合大眾需求的研學旅游產品,需要業界持續不斷地探索。
海南三亞海棠灣水稻國家公園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充分整合水稻國家公園科普教育優勢,結合三亞市全域旅游發展部署,推出農旅融合的科普教育項目,形成了集稻作文化、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民俗風情、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研學產品和服務體系。
該基地研學部經理金求認為,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和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研學市場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如何搶抓機遇,應關注以下幾點:一是要立足國家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謹慎采用純商業化的運營思路;二是要緊密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因地制宜地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風土人情,避免一味“趕時髦”“追熱點”;三是要加快培養懂教育、懂旅游的復合型研學旅游管理人才。
陜西立德傳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閆海英認為,研學產品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研學的內容不一定只限于農耕體驗,也應該包括制造業體驗、商業體驗等多樣化的體驗。研學內容應該是系統化的,春天體驗耕種、秋天體驗收獲,收獲后體驗農產品深加工、烹飪等,前后相繼,讓孩子真正體驗到有勞動才有收獲的道理。(采訪成員:李志剛 邰子君 陳熠瑤 伊日桂 執筆:李志剛)
轉自:?中國旅游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