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60家外企在我國布局140余個氫能項目 氫能市場外資規模持續擴大
2022/6/10 17:36:49 來源:中國能源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就《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涉及多個氫能產業鏈環節。記者近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就《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涉及多個氫能產業鏈環節。記者注意到,政策鼓勵疊加氫能產業不斷發展,讓諸多外國企業在我國尋求氫能產業發展機遇。截至目前,已有近60家外企在國內深入布局氫能產業。
業內普遍認為,在國內氫能和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初期,鼓勵國外產品進入雖然會對產業造成一定壓力,但有利于形成良性競爭,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激勵企業實現核心技術突破,促進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
布局氫能全產業鏈
隨著《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的正式發布,外資企業進軍國內氫能市場的步伐明顯加快,豐田、現代、殼牌等多家外企紛紛在國內投資布局氫能項目。
早在2020年11月,殼牌(中國)有限公司就與張家口交投集團共同成立了張家口殼牌新能源公司,在張家口市投資建設2萬千瓦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和加氫項目,以支持張家口市和京津冀地區氫能產業發展。2021年7月,寶武集團宣布與霍尼韋爾國際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后者將提供一套高純氫產量為6000標方/小時的制氫站,制取的氫氣用于寶武集團鋼鐵生產線和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2021年9月,動力設備制造商康明斯氫能中國總部落地上海臨港,一期項目計劃于今年底投產使用。
車企方面,2021年6月,豐田和億華通簽約成立了“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該公司旗下豐田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項目將在北京經開區開工,投產后預期目標產能達1萬臺。現代汽車集團也在加速在華氫能布局,在完善產品矩陣的同時積極構建完整氫能產業鏈,該公司首個海外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銷售基地“HTWO廣州”將在今年下半年竣工投入生產。值得一提的是,首款符合中國法規的氫燃料電池乘用車NEXO也計劃在年內正式引入中國。
氫能產業鏈信息服務平臺氫云鏈數據顯示,已有近60家外企在國內深入布局氫能產業,項目數量超過140個,合作的國內企業超過百家。
加快自主化步伐
“一方面,外資進入有助于彌補產業鏈各環節存在的技術短板,倒逼國內企業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制造的‘鯰魚效應’,有利于加快完善國內氫能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激發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經濟學領域專家宋清輝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在基礎材料,如質子交換膜、擴散層,以及一些核心尖端零部件領域的自主化程度不高,與國外一流水平差距明顯。浙江鋒源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峰認為:“與國內相比,國際上的氫能產業發展速度更快。鼓勵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將進一步激勵國內企業加快步伐實現自主化。”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也認為:“引入外資雖然會擠占本土企業一定的市場與資源,但在市場總體量較小、規模化成本較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的背景下,外資進入有益市場發展,如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激勵本土企業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等。”在孫傳旺看來,外資企業由產品貿易與項目服務轉向直接參與國內氫能市場競爭,會進一步深化我國氫能產業鏈與技術鏈,加速氫能產業化進程,提升氫能產業市場化水平。此外,外資企業的進入有助于形成行業標準,推動國內氫能發展。
實現產業鏈良性循環
王海峰提醒道:“事實上,對于目前的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而言,我國的制造業優勢為產業降本帶來利好,成本已不再是競爭關鍵,核心還是通過技術創新把產品做好,把品牌做起來。”
“開放合作”是全球氫能產業長期發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我國氫能企業應主動尋求研發合作,以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局面。宋清輝認為,氫能企業需要把握未來行業發展趨勢,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氫能項目。此外,進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協同發展,同時加強技術創新,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瓶頸,實現產業鏈良性循環。
孫傳旺表示,外資氫能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堆、系統與加氫站、燃料電池等領域,但這些領域的規模化發展也需要補貼的扶持,長期享有“白名單”保護的本土企業在定向保護取消后,應加快技術突破與成本壓縮,深挖核心力量獲得行業認可,積極搶占市場份額。
“氫能產業的成熟需要從制氫、儲運、加氫站、電池應用等各個環節提高技術降低成本,在突破產業瓶頸的同時,還應從行業層面上統籌上下游環節,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孫傳旺建議。(記者 仲蕊)
轉自:中國能源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