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協作機器人崛起 行業最大單筆融資額產生
2022/7/26 10:32:23 來源:中國經營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在商用服務機器人企業因資本趨冷紛紛“瘦身”之際,工業機器人領域卻持續火熱。7月20日,成立于2014年的協作機器人廠商節卡宣布已完成D輪融次,引入投資折合人民幣近10億元,在商用服務機器人企業因資本趨冷紛紛“瘦身”之際,工業機器人領域卻持續火熱。7月20日,成立于2014年的協作機器人廠商節卡宣布已完成D輪融次,引入投資折合人民幣近10億元,由淡馬錫、淡明資本、軟銀愿景基金二期以及全球石油巨頭“沙特阿美”旗下的風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聯合領投。
節卡機器人VP(副總裁)常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節卡于2021年1月、11月分別完成C輪、C+輪融資,C輪融資規模超過3億元。而此輪完成的近10億元融資,是協作機器人領域迄今單筆規模最大的股權融資。當問及最新估值,常莉向記者回應“因非上市公司,估值不方便透露”。
記者了解到,協作機器人,即俗稱的機械臂,其概念最早于1996年被首次提出,到2005年時,協作機器人開始在工業應用中迎來發展契機,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美國的Heartland Robotics等協作機器人廠商陸續成立;2013~2016年屬于協作機器人的發展期,擁有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稱的安川電機、ABB、庫卡、發那科紛紛涉足協作機器人領域,我國的節卡、遨博、集萃、珞石等企業也在此期間成立,新松、大族電機、達明等工業機器人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協作機器人產品。自2016年起,協作機器人步入高速發展期,而國產協作機器人也異軍突起,與國際巨頭正面競爭并占據一席之地。
國產廠商崛起
“近幾年來,得益于智能制造發展,國產協作機器人崛起明顯,僅從國家級工業展會——工博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來看,在2019年以前唱主角的仍然是‘四大家族’,而近幾年來,國產協作機器人廠商不斷增加,應用領域不斷拓展,越來越擔綱主要力量�!背@蛉缡潜硎尽�
今年6月,立德智庫與節卡聯合發布了《2022年中國協作機器人技術發展報告》。該報告顯示,全球協作機器人銷售量在2021年接近5萬臺,同比增長33%;市場規模約78.2億元,同比增長29.2%。另據第三方國際機構Transparency報告,到2024年底,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95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0%;而巴克萊銀行預測的數據為,到2025年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增長到115億美元,銷量達到70萬臺。盡管不同機構的預測值有所差異,但不難看出,協作機器人快速增長的趨勢被業界看好。
近年來,國內出臺了不少扶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推動了機器人在各個細分領域的滲透。尤其是最新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對“十四五”期間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做了明確規劃:到2025年,將把我國建設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協作機器人技術的突破、國家多舉措政策扶持等因素,推動了國產協作機器人產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常莉向記者介紹說,協作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是更柔性、更智能,因此節卡機器人產品也在向多維升級的智能化方向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從單一感知向全域感知、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從單機智能向集群智能演進與提升。截止到目前,節卡機器人構建了六個主要系列協作機器人矩陣,并在搬運、碼垛、檢測、涂膠、拋光打磨、焊接等場景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案例,加速全球生產力變革和生產模式的重構。
節卡機器人CEO李明洋公開表示,“此輪融資是協作機器人領域的里程碑事件,相信協作機器人會更多地走入到工業和各類新興業態中”,節卡機器人將通過本次融資,“加速完善全球化營銷渠道和服務網絡,向不同領域和不同產業的客戶提供更加柔性、智能的機器人產品及服務”。
作為領投方之一的Prosperity7 Ventures執行董事總經理Aysar Tayeb表示,“人機交互在工業4.0時代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未來將依托沙特阿美的全球網絡及資源,幫助節卡機器人進一步擴大規模、拓展國際市場,從而釋放機器人技術在塑造未來大趨勢上的潛力�!�
仍是“藍海”市場
與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具有小巧靈活、容易部署、成本低廉的優勢,結合視覺AI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多個行業領域中。
《2022年中國協作機器人技術發展報告》顯示,協作機器人產業鏈與工業機器人基本一致,劃分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制造、下游的系統集成及應用三個部分。在使用場景中,協作機器人往往要與人工密切接觸,因而其對運行精度、操作靈活度及零力矩控制與碰撞檢測技術具有較高的要求,而這些技術的關鍵就是核心零部件。上游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是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產品類型與工業機器人略有差異,目前在電機、減速器等元器件方面已可以部分實現國產化。在中游本體制造方面,入局者眾多,市場競爭最為激烈。而下游的系統集成及應用鏈條方面,現階段國產廠商規模還普遍不大,在爭取話語權、提升議價能力方面還面臨挑戰。
在常莉看來,協作機器人現階段仍是一片“藍�!笔袌�,未來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幾個方面,首先是非結構化的生產環境,催生了對柔性智能協作機器人的巨大需求,而制造業智能化生產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甚至全球多個地區市場呈現勞動年齡人口、就業人口的雙下降,這意味著市場供給的勞動力在減少,勞動力成本會繼續快速提升。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21年,我國制造業工資從3.07萬元/年增長到9.25萬元/年,這一增長速度不僅比美國、德國等發達經濟體快,也快于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制造業企業普遍面臨較大的用工成本壓力,對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的需求越發迫切。
據悉,節卡機器人已在亞太、歐洲、北美等地建立了技術中心,全球合作伙伴超過3000家,主要集中在汽車產業鏈、3C電子及半導體、一般工業領域,在新商業、教育等領域也有較大拓展。常莉表示:“本輪融資完成后,節卡機器人的國際化布局,尤其是全球營銷渠道及服務網絡拓展方面將獲得資金與資源的助力�!�
轉自:中國經營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