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質量發展調研走進深圳大亞灣核電:核電國產化率提高至九成
2022/8/8 12:09:29 來源:南方都市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談及中國核電發展,大亞灣核電站一定是繞不開的關鍵詞之一。位于深圳的大亞灣核電與特區共同成長,是中國大陸首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和改革開放的標志性工程,肩負著中國核電高起點起步的歷談及中國核電發展,大亞灣核電站一定是繞不開的關鍵詞之一。位于深圳的大亞灣核電與特區共同成長,是中國大陸首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和改革開放的標志性工程,肩負著中國核電高起點起步的歷史使命。
歷經多年發展,一條較為完整、頗具實力的核電發展產業鏈已經在中國鑄就,核電已成為 “國家名片”,中國已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而大亞灣核電除了為粵港澳大灣區貢獻澎湃動力,也在國家核電人才培養和技術探索等領域貢獻著力量。
日前,深圳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企業行調研團隊一行先后來到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和中廣核研究院綜合熱工水力與安全實驗室,就中廣核及大亞灣核電在核電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展開交流。
核電國產化率從1%提高至90%
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同年10月,廣東省籌建核電站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可以說,大亞灣核電與深圳特區同成長,肩負著中國核電高起點起步的歷史使命。
作為改革開放初期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大亞灣核電站按照“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方針建設,于1982年獲得國家正式批準,主體工程于1987年8月7日開工,1994年5月6日全面建成。
歷經多年發展的大亞灣核電基地,現擁有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二期)共六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而從大亞灣核電站引入M310技術路線開始,中廣核便開始了核電技術的國產化探索。相繼開發出了具有自主品牌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路線CPR1000及其升級版CPR1000+、滿足三代標準的核電技術路線ACPR1000,最終開發出自主品牌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資料顯示,從大亞灣核電站國產化率不到1%,到嶺澳核電站一期30%,再到嶺澳二期64%,再到華龍一號接近90%,中國核電國產化率大幅度提高,一條較為完整、頗具實力的核電發展產業鏈已經在中國鑄就,核電已成為 “國家名片”,中國已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
安全運行28年,累計上網電量8686億度
安全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大亞灣核電自1994年首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以來,一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且安全運營業績優于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穩步保持在國際第一方陣。
據介紹,2021年,大亞灣核電基地六臺機組72項WANO(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指標中,60項達到世界前四分之一的先進水平,占比83.3%;其中58項達到世界前十分之一的卓越水平,卓越率達80.6%。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嶺澳一期1號機組連續安全運行天數達5700余天,且仍在不斷刷新著國際同類型機組安全運行天數紀錄,比排名第二的法國機組領先近60個月。
截至2022年6月30日,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機組累計上網電量8686億度,其中對港供電累計達2924億度,占香港總用電量的四分之一。清潔、高效、可靠的核電,為滿足粵港澳大灣區電力供應、改善能源結構發揮了積極作用。
核電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輸出人才上萬名
核電發展、人才先行。與深圳特區共成長的40余年,大亞灣核電基地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培訓設施,被譽為中廣核及中國核電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據介紹,大亞灣核電基地的培訓體系,可以開展從主控室操縱員到換料操作員、維修技術人員,再到工程建設人才、管理人才的全方位培訓。工作人員介紹,一名大學畢業的新員工,需要經過4-5年的不懈努力,通過上百門的培訓、考試,還要通過國家核安全局組織的筆試、模擬機考試和口試的層層考驗,最終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主控室操縱員,其難度不亞于培養一名飛行員。
在中國核電的規模化發展中,大亞灣核電對外“輸出”了大量人才,為各新建電站帶去急需的管理和技術經驗。同時,大亞灣核電還進行了“管理輸出”,將管理和技術進行標準化,經驗能在各核電新基地得到復制和運用,幫助提升運行水平。
數據顯示,大亞灣核電目前累計輸出人才上萬名,遍布國內各大核電站,不僅有專業技術人員,還有大量管理人員,大亞灣核電基地也因此被譽為核電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近195萬公頃森林
在環境監測方面,大亞灣核電持續對基地及周邊環境、水質、生物多樣性等進行實時監測和取樣監測。大亞灣核電在基地半徑10公里范圍內設置了10個環境監測點,長期監測發現基地周邊的環境放射性水平與電站運行前的本底數據相比沒有發生變化。在大亞灣周邊海域投運了5組海水監測浮標,對海水水質進行實時監測,發現海水水質良好,有97.1%的指標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要求。
大亞灣核電基地陸地和周邊海域的動植物物種超過了200種。2020年8月7日,成立國內首個核電基地海域的珊瑚保育區,并完成首批珊瑚斷肢苗圃復育工作,將清潔能源與自然和諧共生有機結合。根據海洋生物調研結果顯示:大亞灣核電基地與1983年相比,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種類、浮游動物種類,分別增加了105種和113種。
截至2022年6月30日,大亞灣核電基地6臺機組累計上網電量達8686億度,與同等規模燃煤電站相比,累計少消耗標煤約2.6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約7.3億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近195萬公頃森林,面積約相當于10個深圳市,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低碳能源轉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大亞灣力量。
轉自:南方都市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