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雪”、“霧凇”之后,“冬捕”何時成為吉林冰雪旅游新支柱
2023/2/28 0:11:48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2年12月28日,隨著最后一次叫價聲落,第二十一屆查干湖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最受矚目的頭魚拍賣宣告結束,雖然本次頭魚拍賣未能超越往年巔峰價格,但依然引得現場來自各地游客的陣陣驚呼。“1699999元!”2022年12月28日,隨著最后一次叫價聲落,第二十一屆查干湖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最受矚目的頭魚拍賣宣告結束,雖然本次頭魚拍賣未能超越往年巔峰價格,但依然引得現場來自各地游客的陣陣驚呼。
頭魚拍賣的完成也標志著,以查干湖冬捕為龍頭的吉林西部“冬捕經濟帶”冰雪旅游旺季全面開啟。
早在“十三五”期間,“滑雪”、“霧凇”和“冬捕”就被列為吉林冰雪旅游三大品牌,是拉動吉林冰雪旅游的三駕馬車。
不過,這三駕馬車如今的發展并不平衡。
“滑雪”一枝獨秀,北大湖、松花湖等吉林頂級滑雪場領跑全國,全省75家滑雪場每個雪季貢獻客流量大幾千萬人次,堪稱中流砥柱;“霧凇”作為吉林冰雪旅游的另一個標志,每年源源不斷吸引全國游客前來,吉林市每個雪季2000萬+客流量,一大半都沖著霧凇而去。
然而,“冬捕”每個雪季給吉林冰雪旅游貢獻的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卻遠遠落后于“滑雪”和“霧凇”,是三駕馬車中實力最薄弱的一環。
勁旅君關心的是:
“冬捕”是否擔得起吉林冰雪旅游三駕馬車?
“冬捕”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和困境是什么?
吉林西部“冬捕經濟帶”如何實現快速破局?
01
吉林“冬捕”首次在國內廣為人知,源于2012年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當77歲的石寶柱身著狗皮帽子、氈嘎達和大皮襖,以總把頭身份,出現在查干湖冬捕薩滿祭祀現場時,濃厚的漁獵傳統文化氣息和捕魚人虔誠的祈福,一下子將所有人的好奇情緒高高吊起,伴隨著千米大網載著滿滿當當的上萬斤大魚,從湖面冰洞被源源不斷拉出再重重落下,化成了屏幕前無數觀眾的驚嘆。
查干湖冬捕,爆火出圈。
查干湖冬捕到底有多震撼?
知乎上的一個回復頗具代表性:
看之前,“啥也不懂完全一臉懵逼”;
看之后,“臥槽先人的智慧好牛逼”;
查干湖冬捕的爆火,讓其所在地吉林松原,短短幾年時間,冰雪旅游熱度飆升。
2017年12月28日,查干湖第十六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當日,客流量達到30萬人次,省外客源占比高達85.22%。2017年,查干湖景區全年客流量17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如此計算,查干湖冬捕給整個查干湖景區游客量貢獻度超過1/3,巔峰期逼近1/2。
2019年,吉林松原全年客流量實現1080.4萬人次,達到歷史以為最高峰。當年,查干湖景區全年客流量46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6億元。由此計算,查干湖景區一家撐起松原42.67%全年客流量,可見查干湖冬捕這塊金字招牌,對當地旅游業貢獻度之大。
查干湖冬捕還讓松原周邊其他城市冬捕產業陸續蘇醒,一批萌芽階段的冬捕新網紅打卡地陸續誕生。松原隔壁的白城,就出現兩大冬捕新網紅打卡地——鎮賚哈爾淖和大安月亮湖。2022中國北方漁島·鎮賚哈爾淖捕魚季開幕當天,就吸引游客2萬人次,銷售鮮魚3萬多斤,實現產值30多萬元。
每年冬季,全國無數冰雪旅游目的地都在想法設法引起央視關注,以登上過一次央視為榮時,查干湖冬捕卻是央視常客,隔三差五就出現在央視各大節目。
2020年,央視網紅記者王冰冰蹲守查干湖冬捕,在央視“告別2020”專題報道中,央視派出五路記者,唯獨對王冰冰所在的查干湖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進行了連線和重點報道。
王冰冰龐大的粉絲群體和查干湖冬捕有趣的冬季玩法瞬間擦出巨大火花,一度被網友評價為“不亞于《舌尖上的中國》”的二次爆紅機遇。
02
雖然查干湖冬捕名氣越來越大,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強,但“冬捕”想要和“滑雪”、“霧凇”一樣,成為拉動吉林冰雪旅游三架馬車之一,還存在兩個顯著鴻溝。
吉林冰雪旅游存在明顯的歷史性短板——東強西弱。
打開吉林冰雪旅游地圖,以長春為中心,全省被劃分為東西兩大板塊:
東部是長春、吉林、延邊、通化和白山五大城市,圍繞大長白山區域,冰雪旅游的核心優勢是“雪產業”,北大湖、松花湖為代表的頂尖滑雪場,吉林霧凇為代表的霧凇觀賞帶均在東部區域。
西部是松原、白城、四平和遼源,水系縱橫交錯,漁業資源豐富,冰雪旅游的核心優勢是“冰產業”,查干湖冬捕就是“冰產業”的代表。
吉林冰雪旅游東西兩大板塊涇渭分明,東部五個地市分列前五,西部四個地市則依次墊底。
吉林西部旅游業最強的松原,2019年旅游人次和旅游總收入分別為1080.4萬人次和179.05億元,僅為東部旅游業最強城市長春的十分之一。
吉林冬捕想要和滑雪、霧凇并駕齊驅,松原、白城勢必要至少有一個城市,在冰雪旅游各方面數據上要能可圈可點,才能力保冬捕作為吉林冰雪旅游三駕馬車之一的地位。
吉林冬捕內驅力漸顯不足。
在經歷10年快速發展后,吉林冬捕逐漸顯現出內驅力不足的現象。2021年前后,吉林著手對省內冬捕產業做了一次詳盡調研,并針對冬捕產業下一個10年,提出5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市場化程度低;
產業鏈條太短;
資源開發過少;
區域協作力弱;
錯位發展力差;
吉林冬捕方方面面過于依賴政府力量。以各地一年一度冬捕節慶為例,幾乎都是政府掏錢籌辦,邀請各類旅游相關產業鏈企業參與。優勢在于,政府公信力背書,冬捕節慶活動能獲得很好社會效益和口碑效應;弊端在于,冬捕節慶市場化程度低,一旦政府不再掏錢搭臺,節慶本身很容易夭折不說,對市場的刺激拉動作用遠遠不夠,無法激活更多企業投身到當地冬捕產業中去。
在政府主導下的冬捕產業,還面臨著產業鏈太短的難題。截至目前,松原、白城等地相對知名的冬捕節慶,都還以產業鏈最低端的魚類加工和銷售為主。換句話說,就是吸引更多游客去當地吃魚和買魚,停留在現殺現賣,現殺現吃的階段,除此之外創造的附加價值極為有限。
此外,游客慕名而來,發現當地冰雪旅游資源極為有限,往往都是不過夜的一日游、半日游,難以產生更多的旅游經濟效應。查干湖周邊其實還有一些小景區和冰雪項目,但知名度不高,本身吸引力也有限,所以很難激發大家都停留幾日。
隨著查干湖冬捕名氣日益增長,周邊縣市也開始復制成功經驗,搞起了本地特色冬捕節慶。不過,很多人體驗過不同的冬捕節慶的人反饋,各地冬捕節慶之間關聯度小,而且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高度雷同,既然如此,大部分游客索性就挑選最有名氣的查干湖冬捕參觀游覽體驗即可。
03
為破解吉林冬捕存在的難題,吉林先從頂層設計著手,嘗試推動這一產業升級迭代。
2019年,吉林發布《加快推進冰雪產業向冰雪經濟躍升的倡議》,提出要加快“白雪換白銀”,推動吉林冰雪經濟全面躍升,其中針對冬捕產業,首次明確提出“西冰東雪”戰略,要統籌推進長春吉林、大長白山、查干湖向海莫莫格三大冰雪經濟增長極。
吉林將以查干湖冬捕為代表的西部“冰產業”首次提到一個戰略新高度。
2021年,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打造冰雪產業四大集聚區。其中,長吉都市冰雪與休閑度假集聚區、大長白山冰雪生態度假集聚區和通梅冰雪融合發展集聚區以“雪產業”為核心,松白冰產業集聚區則是唯一一個以“冰產業”位核心的集聚區。
松白冰產業集聚區將大力發展冰湖漁獵文化、冬捕休閑旅游、冰上運動、溫泉度假和寒地特色產業,要打造“大查干湖”世界級漁獵冰都旅游名片。
查干湖冬捕在吉林冰雪旅游版圖上的戰略地位得到再次肯定,未來將作為重點產業予以政策、資金、資源、營銷等方面的全力支持。
2022年,《吉林省西部“冬捕經濟帶”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發布。從“冬捕”到“冬捕經濟帶”,吉林冬捕產業有了隸屬于自己的中長期戰略規劃。這還意味著,在吉林西部,冰雪旅游已經升級為冰雪經濟,而且吉林冰雪經濟有了自己的“西部大開發”政策。
該規劃最核心的內容是:
吉林西部將以松原、白城為兩級核心,帶動整個“冬捕經濟帶”發展。圍繞松原和白城,將查干湖、嫩江灣、哈爾淖、查干浩特、四海湖、向海、花敖泡等主要冬捕集聚區串聯起來,構建吉林冬捕經濟聯動發展環線。前郭、大安、鎮賚、通榆、洮南、洮北、乾安等縣市將承擔“冬捕經濟帶”的支點作用,發展“冬捕+”經濟。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吉林西部“冬捕經濟帶”未來以松原為中心城市,以“大查干湖”為共同品牌,將還在單打獨斗的各個冬捕集聚區整合串聯起來,以其所在縣域為主戰場,在避免同質化競爭的基礎上,尋找并發展各自優勢項目,對內實現差異化競合,對外實現抱團發展。
為了拓展“大查干湖”的冰雪經濟內涵,吉林的投入不惜血本:
冬捕+冰雪旅游方面,除了在建的查干湖最后的漁獵部落等項目外,新建項目包括查干湖青山雪世界、查干湖水上運動中心、查干湖冰雪嘉年華、查干湖水世界、查干湖游樂園等。
冬捕+餐飲住宿方面,鼓勵打造涵蓋精品酒店、主題酒店、快捷酒店、湖畔度假村、鄉村民宿、房車和露營基地的住宿體系開發“查干湖全魚宴”、“蒙古族風情宴”等特色餐飲系列。謀劃打造“生態模擬場景度假區”,在非保護區建設一批模擬河湖濕地環境的生態餐廳、生態露營地等。
冬捕+冰雪文化方面,推進查干湖漁獵博物館擴建項目,提升“冬捕經濟帶”植物、動物、鳥類、漁業等科普研學基地功能,建設漁獵部落、漁獵民宿、漁市魚街、漁餐廳、漁獵碼頭和小型冬捕體驗場。
冬捕+體育賽事方面,推進鎮賚縣臥龍山滑雪場、查干湖水上運動中心、洮南市四海湖環湖騎行和四分馬拉松長跑、極限運動俱樂部等項目建設。
此外,還有冬捕+光伏、冬捕+商貿物流、冬捕+工業等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有項目都將落地到前郭、大安、鎮賚、通榆、洮南、洮北、乾安等“冬捕經濟帶”的核心縣市(區),以實現吉林西部發展冬捕產業的差異化競爭和區域協作。
04
有業內人士提出,以查干湖冬捕領銜的吉林“冬捕經濟帶”,目前有兩個方面迫切需要改善:
流量的多元化。
查干湖冬捕每年吸引百萬級游客,但對于整個吉林西部“冬捕經濟帶”的冰雪旅游,依然遠遠不夠。從查干湖冬捕游客畫像來看,呈現吉林東部地區游客>周邊省份(黑遼蒙冀)>南方諸省游客的現狀。
吉林需要強化三方面:其一,加大將省內“東雪”游客向“西冰”輸送力度,特別是通過線路推薦、產品打包、宣傳引導等方式,讓去吉林東部滑雪的游客,將吉林西部冬捕景點納入行程,讓“東雪”幫“西冰”導流。其二,加大對周邊省份游客宣傳推廣力度,沈陽、哈爾濱的游客更喜歡自駕去查干湖冬捕,針對這一特點,當地政府可以通過高速自駕補貼、旅游優惠券等方式,鼓勵游客前往。其三,針對南方諸省游客,可以通過城市與城市戰略合作,鼓勵南方游客前往吉林西部體驗冬捕。
標志性項目打造。
吉林“冬捕經濟帶”的冰雪旅游,除了查干湖冬捕之外,缺乏更多網紅打卡地和項目。一方面,查干湖冬捕雖然名氣極大,但除了冬捕本身,周邊可供游客冬季游玩的知名項目太少;另一方面,除了查干湖冬捕,吉林西部其他地方的冬捕,外界也知之甚少,需要加大宣傳力度。
好在近兩年這一短板已經在逐步彌補,上述文章中提到查干湖冬捕已經在打造一批配套的冰雪旅游項目,近兩三年就可以投入市場。鎮賚哈爾淖冬捕、大安月亮湖東部的名聲也開始起來,并且開始孵化自有特色和項目。
圍繞“大查干湖”世界級漁獵冰都旅游名片的一系列政策和產業布局,讓更多人看到了吉林西部“冬捕經濟帶”在未來10年所帶來的新一輪投資和發展機遇,特別是激發起資本、企業、創業者們來此投資冰雪旅游的熱情。
然而,無論是去追逐“大查干湖”品牌帶來的商機,還是謀求吃到吉林西部“冬捕經濟帶”的政策紅利,大家必須意識到,吉林冬捕產業有一個極易被忽略的政策紅線——生態保護。
如今碧波蕩漾、水清魚肥的查干湖,在上世紀70年代,由于氣候干旱、攔河筑壩等原因,面積一度由近500平方公里縮小到50多平方公里,被當地戲稱為“北旱河”。曾經靠打漁為生的漁民,只能把僅存的湖水熬出鹽和堿來賣錢。
后來吉林推行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和生態保護措施,特別是“引松工程”,將松花江水引入當地縱橫交錯的各大水系,才使得吉林西部水系的毛細血管被打通。2007年,吉林查干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設立,歷經數十年的生態培育和保護,最終有了現在的狀態。
吉林冬捕產業近10年的發展并不如外界想象的快,跟其要求每一項投資都要恪守生態保護紅線有直接關系。前些年,查干湖為了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就清除了湖周邊一大批餐飲飯店、住宿酒店、旅游玩樂設施、漁業加工即相關產業鏈企業等,客觀上,這些短期收益依然對當地旅游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因此,圍繞查干湖甚至是吉林“冬捕經濟帶”的產業布局必定會是一個相對長的投入產出周期,這是必須要注意的一點。
總而言之,未來10年,必然是吉林“冬捕經濟帶”快速發展的10年,也是吉林冰雪旅游的新增長點,甚至是吉林冰雪經濟潛在第二增長曲線,我們需要的,只是足夠的耐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