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山區林區鄉村振興
2023/10/18 17:47:49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有集體林地25.68億畝,占林地總面積的60%,分布在2600多個縣,涉及1億多農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近日印發
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山區林區鄉村振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10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相關情況。
圍繞“穩、活、融、試”深化集體林改
我國有集體林地25.68億畝,占林地總面積的60%,分布在2600多個縣,涉及1億多農戶。
“集體林是提升碳匯的重要載體,是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唐芳林說,《方案》謀劃了新時代新征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新藍圖,對于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方案》提出加快推進“三權分置”、發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切實加強森林經營、保障林木所有權權能、積極支持產業發展、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8項主要任務,以及組織領導、先行探索、隊伍建設、考核評價等4個方面的保障措施。“重點圍繞‘穩、活、融、試’,對深化集體林改作了系統部署。”唐芳林說。
堅持穩字當頭。牢牢把握改革方向,穩步深化探索。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集體林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
聚焦激發活力。放活林地經營權,引導林權流轉,培育規模經營主體。盤活森林資源資產,暢通林權融資渠道,引入金融活水。完善森林經營管理制度,實施興林富民行動。
突出融合發展。推進森林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資源管理和產業發展相融相長,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深度融合。
支持先行先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鼓勵地方和基層積極探索。支持福建、江西、重慶建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精耕細作一批改革“試驗田”。
全國發放林權證1億多本,集體林森林蓄積比林改前增加近85%
2008年,《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印發,集體林改就此在全國推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力有序、縱深推進。”唐芳林介紹,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開展集體林地確權頒證,全國發放林權證1億多本。
森林質量明顯提高。推進森林分類經營和可持續經營,農民造林護林營林積極性不斷提高,集體林森林蓄積比林改前增加近39億立方米,增加近85%,有林地面積增加近4億畝。
森林資源逐步盤活。創新林權融資機制,推動集體林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建立林權抵押貸款制度,全國林權抵押貸款余額1300多億元,支持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
經營效益穩步提升。推動林權流轉和林業規模經營,培育家庭林場、專業大戶、林業合作社等林業新型經營主體近30萬個。集體林地產出每畝約300元,比林改前增長3倍多。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8萬億元。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發展林業特色產業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徐濟德表示,集體林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十分重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展現新作為。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我國集體林面積大、分布廣,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通過改革促進集體林提質增效,進一步綠化國土、美化環境。
踐行大食物觀。集體林是木本油料、林果、林菌等可食林產品的主產區,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林木蓄積量每增長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集體林中的中幼林多,蓄積量增長空間大,碳匯潛力大。
保障木材安全。目前80%以上的國內木材來自集體林,持續增長的集體林資源,是應對國際木材市場波動、維持國內木材供給的底氣所在。
推動山區林區共同富裕。山區林區鄉村振興潛力在山,希望在林。國家林草局林業和草原改革發展司司長王俊中說:“各地依托集體林資源,將油茶、核桃、花椒、枸杞、靈芝等小產品做成了大產業,增加了農民收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推進山區林區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要科學合理利用集體林資源,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記者 李曉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