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蒙首條直達高鐵通車 塞外草原與三晉大地“滿格”連通
2025/2/19 13:09:38 來源:人民郵電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4年12月31日,晉蒙首條直達高鐵——集大原高鐵正式開通運營,結束了山西朔州沒有高鐵的歷史。春節期間,《人民郵電》報記者從北京出發,乘坐復興號僅用兩個半小時就來到了朔2024年12月31日,晉蒙首條直達高鐵——集大原高鐵正式開通運營,結束了山西朔州沒有高鐵的歷史。春節期間,《人民郵電》報記者從北京出發,乘坐復興號僅用兩個半小時就來到了朔州,而過去則需要近6個小時的中轉換乘。在車廂里,記者發現乘客紛紛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在使用各種移動應用,無論是移動辦公、視頻會議,還是刷視頻、打游戲,手機網絡都暢通無阻。
乘客盡享無差別通信服務的背后,是通信建設者夜以繼日的攻堅克難——4個月內完成247座基站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功應對鹽堿地、沼澤地、塊狀地等前所未有的復雜施工挑戰,深入打造傳輸共建共享新模式……
每500米一座塔Z字形實現100%覆蓋
集大原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中呼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一座鋼鐵巨龍,集大原高鐵連通了塞外草原與三晉大地,開啟了晉蒙兩地經濟交流與發展的全新篇章。同步開通的4G/5G網絡,也如同一條空中巨龍,鋪就了“信息高鐵”。
集大原高鐵5G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被列為2024年山西省重點工程。山西省通信管理局聯合省工信廳等十一部門共同開展“暢聯山西 信號升格”專項行動,將集大原高鐵沿線網絡覆蓋列為“信號升格”專項行動重點項目,采用“政府協調、鐵塔統籌、行業協同、共建共享”工作模式全方位推進。其中,朔州段全長113公里,途經懷仁市、應縣、山陰縣、朔城區4個區縣,基站建設量在山西境內占比高達60%。朔州鐵塔與朔州移動、朔州聯通通力合作,在4個月內便完成了朔州段全線247座基站和4座高鐵車站共計4.6萬平方米的室分建設和開通任務,切實為集大原高鐵沿線提供了穩定的通信保障,實現了5G信號的全方位無死角覆蓋。
“一座基站就是一個點,我們要做的就是如期將點連成線�!彼分蓁F塔通信發展部經理楊俊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掩蓋了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的驚心動魄。
一方面,建設周期短令大家充滿了“無法如期交付”的擔憂。由于只有在鐵路基礎設施完成之后才能正式開啟通信基礎設施的前期規劃和設計工作,因此真正留給朔州鐵塔建設基站的時間不到4個月,再加上其他常規的建設任務,朔州鐵塔要在4個月內建設近400座基站,遠超過去一年300座的建設總量,挑戰之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選址難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為了實現100%無縫覆蓋,集大原高鐵朔州段沿線采用了非常高的覆蓋標準——每500米一座基站進行Z字形覆蓋布局,基站與鐵軌之間的距離控制在90米到180米之間;鐵軌拐彎處均采用在內弧布置的設計,位于內弧的基站及傳輸均實現共建共享。“這樣小的選址精度,大大降低了通信鐵塔建設的靈活度、增加了站址協調的難度�!睏羁≤娊榻B。
統一協調成為效率提升的“利器”。山西省各級政府、通信管理局、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以及山西鐵塔步調一致、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本次民生項目建設任務。統一協調的機制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化解了選址難題,縮短了建設周期,還確保了項目的高質量完成。朔州鐵塔代表朔州通信業,牽頭與朔州市政府以及鐵路方統一對接。朔州市政府連同各區縣鄉鎮統一辦理征地手續,幫助朔州鐵塔又快又多地獲取站址,為網絡建設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以應縣為例,當基站選址涉及自然保護區時,山西省通信管理局積極與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溝通協調,最終高效完成了用地審批。
向村民取經千方百計攻克建設難題
集大原高鐵朔州段一路穿越城區、牧場、礦區、農田、河流和森林……沿途不期而遇的鹽堿地、沼澤地、塊狀地等,給網絡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也讓最終攻堅克難完成交付的通信建設者充滿了感慨。
誰都沒料到,2024年9月一場連續下了20多天的雨,讓神頭鎮的基站建設成為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20多天的雨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上升,挖下去50厘米就會噴出水來;大型設備進不去,小型設備一挖就會陷下去,我們當時真覺得一點希望都沒有了……”楊俊軍回憶起來依然唏噓不已。通信建設者嘗試了各種辦法,開展了多此嘗試,但均無果。就在幾乎要絕望的時候,大家突然想到了一條路——當地村民肯定更熟悉地理環境,他們一定會有辦法!主意打定,鐵塔人立刻進村入戶向當地村民虛心請教,果然就向當地打井隊找到法子:借鑒打井經驗,一邊打井,一邊注入高標準混凝土將水擠出來。在充分試驗了方案的可行性之后,鐵塔人征集了十里八鄉的打井設備,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面對困難,鐵塔人充分發揮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例如,由于通信建設無法通過爆破的方式處理塊狀地質的巖石層,只能針對不同硬度的巖石,通過傳統機械破除的方式“一點一點”地處理;在網絡建設一線,大約300人奮戰在工地上。為了趕進度,他們七八個人組成一個建設小隊,住在臨時搭建在野外的彩鋼棚內,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就像“釘釘子”一般,兩天完成一個塔基后就馬不停蹄地轉戰下一站。
從鐵塔到傳輸打造深度共建共享新模式
共建共享,作為“多快好省”進行網絡建設的中國智慧,在集大原高鐵項目中得到了進一步深化——首次從基站延展至傳輸,打造了深度共建共享新模式。
深度共建共享,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創新。在本次網絡建設中,基站、外電、配套、傳輸由鐵塔公司統一協調、統一建設、統一維護,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統一租用。在傳輸領域,朔州鐵塔探索了兩種新型的深度共建共享模式:第一種是朔州鐵塔統一協調建設朔城區及應縣段的共享桿路管道;第二種是懷仁段由朔州移動建設共享桿路管道,山陰段則由聯通公司建設共享桿路管道。建成后的傳輸管道由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共享。得益于朔州鐵塔的創新探索,整個山西省首次實現了大項目從鐵塔配套到桿路管道的100%共享,開辟了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新路徑。
深度共建共享,進一步提升了效率、加快了速度并降低了成本。數據顯示,僅傳輸桿塔的共建共享就節約了土地近3000平方米;整個傳輸部分的共建共享,不僅節省了投資282萬元,而且每年可節省維護成本74萬元。
集大原高鐵采訪的最后一站,記者來到了雁門關外的一處農田,落日余暉中朔風陣陣、寒冷刺骨。高架橋如同一道飛虹穿越群山,復興號不時呼嘯而過,眼前一座50米的超高塔巍然屹立著。強烈的對比,不由得令記者心潮澎湃。為了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通信建設者憑借頑強毅力、超常智慧和拼搏精神,踐行著“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宗旨。滿格信號護航鋼鐵巨龍,一路穿越雁門關,將塞外草原與三晉大地連通,為兩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記者 姚春鴿通訊員 田雨露)
轉自:人民郵電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