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擁抱數智化 農民工如何轉型高素質產業工人?
2025/4/18 10:09:18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全國總工會、教育部等部門印發意見,明確到2030年,資助不少于200萬名符合入學條件的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以適應各個產業領域的加速變革。如何讓更多農民工變身高素質現代日前,全國總工會、教育部等部門印發意見,明確到2030年,資助不少于200萬名符合入學條件的農民工接受繼續教育,以適應各個產業領域的加速變革。如何讓更多農民工變身高素質現代產業工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抱數智化的先進設備后,車間里發生顯著變化。機器多了,人少了,生產效率還提高了,產業變革給原來許多靠手藝活吃飯的農民工帶來了新考驗。
農民工 楊凱明:一臺滾絲輪現在可以頂我們10個工人,我們全廠都做的話,十個工人都搞不了一臺滾絲輪的效益出來。
杭蕭鋼構(廣東)有限公司下料工段機加工工人 向健方:剛開始進來的時候,基本上相當于是出力,現在感覺越來越智能化了,還要學會操作系統,學會看圖紙、學會看程序。
中建五局鋼筋工 陶光輝:我現在五十多歲了,我是從1993年開始做鋼筋,現在三十多年了。對于以前的傳統工藝都會操作,但是現在即將全部都是數控的,都是電腦控制的,電腦這一塊是最大的難關。
農民工 吳錫思:現在的設備越來越好,我學歷比較低,就跟不上,看著電腦就好像看著天文數字一樣,都看不懂。如果有機會去培訓電腦的話,我愿意去培訓,就是越早越好。
從“重生產”到“重培訓” 產業工人素質提升
在山西呂梁市的一家汽車玻璃制造企業,無塵生產車間里,幾位工人把比頭發絲五分之一還要細的鎢絲安裝到設備上,如今這里十分鐘就能生產出一批用在汽車前擋風玻璃上的夾絲玻璃。
和傳統汽車玻璃相比,夾絲玻璃夾層中布滿了細小的金屬鎢絲,通電后發出的熱量,能快速融化玻璃外表凝結的水霧、霜和冰。
利虎集團青耀技術玻璃有限公司夾層制造部合片車間布絲工 梁英:我們的工作就是布絲,就跟織布機差不多,把鎢絲纏到設備上面,然后把鎢絲通過儀器再布到膜片上面,把膜片布滿。
這條汽車玻璃布絲生產線去年5月投產,新設備的使用,讓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切割、磨邊、打孔等工作不再需要人力完成,而熟悉設備操作界面、參數設置、運行流程,能夠完成更精細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則變大了。一些農民工就是借著設備升級的契機,通過培訓成了山西省首批汽車玻璃布絲工。
從2017年起,呂梁市推動企業不斷加大產業工人培訓力度,截至目前,已組織職業技能提升培訓52.23萬人,其中培訓農民工達11.28萬人。在山西東義集團2萬多名職工中,農民工占比超過75%,這幾年,企業每年平均投入1200萬元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落實企業培養產業工人的責任。要求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確保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國家政策的加持疊加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呂梁,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從“重生產、輕培訓”向“重培訓、強技能”轉變。
呂梁市工會二級調研員 卜新宇:各企業積極落實國家相關政策,一大批農民工正在轉變為新時代高素質產業工人。現在產改由原來的黨委政府要我改,改為企業主動自覺自己改。
擦亮勞務品牌金字招牌助農民工穩定就業
在四川德陽的一家鍋爐制造企業,隨著一道700噸重的防輻射鉛門緩緩關閉,劉正非和吳啟亮操控X光機,開始對一批鍋爐筒體進行焊接縫無損檢測。貼片、調參數、曝光、洗片、顯影,就像放射科醫生做檢查,無損檢測就是利用專業儀器探測焊縫是否存在裂縫、氣泡等肉眼看不見的“內傷”,因此他們也被叫“探傷工”。
除了能在明暗環境里快速切換,劉正非和吳啟亮兩人還掌握著多種無損檢測技術、取得了特種設備作業證,并熟記上百種焊縫缺陷圖譜,每月能有七千多元的穩定收入。而這些,是五年前還在工地上打零工的兩人原本從未想到過的。
探傷工 吳啟亮:比以前好多了,現在最注重新技術,爭取今年把新技術的證書拿下來。
改變源于2022年。當地依托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培育勞務品牌——“德智裝備工匠”,由德陽安裝技師學院牽頭組建區域性、行業性技工教育聯盟——德陽技師學院集團,整合30家企業、院校對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并匹配就業崗位。對于符合國家補貼政策的農民工學員,可享受免費培訓。劉正非、吳啟亮正是在這里進行的系統學習。
眼下,在“德智裝備工匠”培訓基地,焊接新技術、電氣自動化、數控機床加工、無人機操控等不同課程培訓正在進行,其中很多都是專門為企業定制培養緊缺的專業技能工種。
四川德陽安裝技師學院院長 陳俊:政府搭平臺、企業高度參與,和我們學校的培訓能力緊密銜接,全日制一年有上千名學生輸出。短期培訓,一年培訓1.2萬人次以上。
2021年,人社部等20個部門印發指導意見,對勞務品牌發現培育、發展提升、壯大升級作出系統部署。去年9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開展勞務品牌認定培育,完善就業服務、職業培訓、權益維護一體化外出務工服務體系。
截至目前,全國已培育勞務品牌2300多個,帶動就業近6000萬人。技能含量不斷提升的勞務品牌,也正在成為帶動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增收的“金字招牌”。(總臺央視記者 高磊 閆乃之 趙菁 吳南馨 山西臺)
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