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文旅熱潮起 企業品牌“泛舟”新藍海
2025/5/21 11:56:46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渤海灣畔,基輔號航母甲板上游客迎風遠眺,巨型艦體與碧海藍天交織成工業史詩般視覺圖騰;首鋼園內,冬奧滑雪大跳臺與三高爐群在暮色中輝映,工業遺址與現代生活碰撞出別樣的“鋼鐵火花渤海灣畔,基輔號航母甲板上游客迎風遠眺,巨型艦體與碧海藍天交織成工業史詩般視覺圖騰;首鋼園內,冬奧滑雪大跳臺與三高爐群在暮色中輝映,工業遺址與現代生活碰撞出別樣的“鋼鐵火花”……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工業文旅以“硬核浪漫”的獨特氣質,成為全國文旅市場的現象級賽道。工業遺產與文旅消費的跨界聯姻,正重塑著企業的文化基因與品牌敘事。
全國工業旅游聯盟理事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產業政策巡視員辛仁周告訴中國工業報,工業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我國工業旅游發展市場潛力大,前景廣闊,擁有良好的機遇和諸多有利條件。隨著國家層面和各個地方鼓勵和支持工業旅游發展政策的持續完善,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未來幾年我國工業旅游發展一定會再上一個新臺階。
工業旅游建設成效顯著
辛仁周認為,我國工業旅游從“試點探索”發展到“全面展示”,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工業旅游是指利用工業遺產、工業博物館、現代化工業企業、國家重大工程和特色工業產品等資源發展旅游業。
近年來,我國工業旅游發展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國現已認定六批231項國家工業遺產、已建成700余個工業類博物館、認定100余個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這些資源與遍布全國的工廠、工業園區等,構成了主體多元、類型多樣的工業旅游資源體系,為開展工業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工業文明的“活化石”,工業遺產是凝結著工業發展的脈絡與精神,承載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記憶。近年來,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勵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政策措施。
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工業遺產保護領域,合理開發利用工業遺存,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老舊廠房、設備等依法建設工業博物館。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提出,發展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的體驗式旅游、研學旅行、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形成生產、旅游、教育、休閑一體化的工業文化旅游新模式。
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提出,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依托國家工業遺產建設工業博物館。鼓勵利用國家工業遺產資源,建設工業文化產業園區、特色街區、創新創業基地、影視基地、城市綜合體、開放空間、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等。
同時,上海市、山東省、湖南省等省(市)出臺了專門規劃和政策,鼓勵和支持發展工業旅游。
2024年,湖南省擁有六家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117家省級示范點,并計劃到2030年建成200個省級基地;山東省擁有國家級和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87家,工業旅游接待游客超過3000萬人次,工業旅游相關收入400多億元;江西省景德鎮市依托陶瓷工業基礎探索“世界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轉型升級模式,全年工業旅游和其他旅游接待游客突破6000萬人次、增長10.3%,旅游收入實現753億元、增長6.3%。
辛仁周認為,我國工業旅游從“試點探索”發展到“全面展示”,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呈現出發展速度快、內容不斷豐富、與相關產業融合、多業態并進、覆蓋全國、體系不斷完善的良好態勢和發展格局。
品牌化培育重點突破
如何在這片新興領域打造知名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從工廠觀光到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工業旅游不僅為游客帶來別樣體驗,更為工業企業與地方經濟發展開辟新路徑。然而,如何在這片新興領域打造知名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辛仁周指出,品牌化建設是實現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標志。作為旅游業的新業態,我國工業旅游由于起步較晚、總體發展欠缺,在品牌化建設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尚未形成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功能齊全的工業旅游體系。
河北省工業文化協會會長、河北經貿大學工業旅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喜指出,工業旅游建設在品牌化建設方面存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缺乏工業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融合不足等共性問題。
吳敬喜表示,要想破局,需要進行差異化IP打造。深挖工業歷史與地域文化的關聯性,打造標志性IP,充分體現工業文化的體驗性、科普性。
加強工業旅游品牌化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辛仁周建議,從當前看,工業旅游品牌建設要從“單點突圍”轉向“生態重構”,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深挖工業旅游資源歷史基因,提煉精神內核,推進跨界融合創新,將工業資源與藝術、科幻相結合,打造兼具科技感與藝術性的地標,再造文化IP,使游客通過工業旅游從了解“工業符號”到實現“情感共鳴”。
二是利用AR還原生產歷史,通過元宇宙構建虛擬工廠,升級沉浸式體驗,科技賦能場景活化。針對不同客群設計體驗項目,分層定制產品。如為親子家庭提供模擬汽車組裝工坊,為年輕游客開發工業風劇本殺,提升參與深度等。
三是整合工業旅游景點與周邊商業設施,推動工業旅游與教育、體育等產業融合,形成文旅商融合、跨界聯動增值的格局,構建“文旅+產業”、“工業旅游+科普教育”、“工業場景+藝術展覽”產業鏈協同生態圈。
四是強化政策引導與市場化運營,切實把工業旅游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改造老舊廠區工業旅游項目給予稅收減免,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工業旅游項目建設與運營。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和做法,發揮行業組織的重要作用,制定統一服務規范與標準,鼓勵輕資產運營模式,推廣工業旅游“品牌授權+資源整合”模式。
辛仁周指出,要把開展工業旅游作為企業品牌建設的新高地,通過“可感知的信任構建”與“沉浸式文化敘事”,為制造業企業開辟一條差異化的品牌升級路徑。
融合發展激活消費市場
做好工業旅游與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不僅不會成為企業的負擔,反而會成為富礦,關鍵在于領導的意識轉變。
當前,工業文旅融合正成為激活消費市場的新引擎。各地圍繞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品質、強化品牌傳播等核心環節,打出組合拳,統籌產業園區、風景區、文化園區聯動發展,全力培育工業文旅消費新環境,推動“制造場景”向“消費勝景”加速轉變。
餐飲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其場景創新成為亮點。文旅產業的加速發展正將餐飲從單純的消費場景升級為情感鏈接和社會價值創造的平臺。“我的小板凳街坊火鍋”聯合創始人、前端執行總監孟靜表示,在政府大力提振消費的背景下,文化類服務消費正迎來結構性增長機遇。餐飲行業作為“高頻+強體驗”的消費場景,與大眾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僅能激活存量市場,還能創造增量需求,成為拉動餐飲復購的重要引擎。
與此同時,利用產業園區、風景區、文化園區等各自特色與優勢聯動發展,已成為激活旅游業、繁榮經濟的重要資源。辛仁周建議,首先要做好規劃設計。其次要引導三者相互借鑒。近年來,各地產業園區、風景區、文化園區都在采用新機制、新模式加快發展,三者可以在數字化轉型、機制創新、招商引資、人才培養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少走彎路。最后是促進三者在運營層面的數據互通共享,通過大數據和管理云平臺等手段,科學分析游客需求、偏好與參觀高峰時段等數據,提供個性化服務,精準引導游客合理安排時間參觀產業園區、風景區、文化園區。
做好工業旅游與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不僅不會成為企業的負擔,反而會成為富礦,關鍵在于領導的意識轉變。吳敬喜強調,工業旅游必須要結合企業自身文化和產品進行規劃,通過工業旅游宣傳自身文化與產品,講出自己企業的故事,同時結合本企業特色開展科普教育。河北君樂寶公司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他們不僅開放企業生產線,讓消費者品嘗本企業的產品,更是開展了科普劇場,達到了對企業品牌的宣傳作用。
“當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案例,大多都是對工業旅游到底是什么不清楚,尤其是對工業遺產進行大拆大改大建,完全破壞了原始風貌,業態也與原企業文化不符,不僅沒有了工業文化的傳承,也沒有了工匠精神的展現,其經濟效益自然不盡如人意。”吳敬喜補充說道。(張楠 聞育旻)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茅臺上桌,格力入境:中國品牌的高光時刻來了!
- 下一篇:銀發“逍遙游”,游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