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如何在專業調整中“追新固本”
2025/11/13 10:09:23 來源:科技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在不久前召開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介紹,學科專業目錄已經從10年前每10年修訂一次,到現在每年更新發布急需學科專業清單,這兩年多,在不久前召開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介紹,學科專業目錄已經從10年前每10年修訂一次,到現在每年更新發布急需學科專業清單,這兩年多,學科專業點調整比例超過20%。這使得學科專業動態調整這一高等教育領域熱點話題再次引發關注。
高校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載體,其調整模式從“10年修訂一次”變為了“年度更新”,備案審批、預警退出等動態優化機制日趨剛性,學科專業“追新裁舊”進程日益加速。在此背景下,如何構建既能快速響應需求又能堅守育人本質的專業發展生態,已成為高校在人才供給浪潮中所面臨的新時代命題。
調整周期大幅縮短
西南政法大學教務處處長蔣亞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改變學科專業調整周期,旨在讓高等教育更快響應國家戰略需求以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出的新要求。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并更新發布本科專業目錄,此次增設的智能分子工程、碳中和科學與工程等29種新專業,充分體現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牽引。
蔣亞娟認為,學科專業增減、冷熱更迭的根本邏輯,是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發展需求。從政策上看,我國的學科專業調整始終將現實發展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例如,1954年出臺的《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分類設置(草案)》要求高校按照行業需求開設專業。從學科專業和市場互動來看,不論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經貿類專業成為“熱門”,還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土木建筑類專業從“熱門”逐漸變為“冷門”,抑或是如今人工智能成為新的熱門專業,這都彰顯了市場供需變化對學科專業調整的驅動作用。
揚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海龍長期從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在他看來,傳統的學科專業調整模式,難以滿足日新月異的產業發展需求,必須壓縮學科專業供需錯配調整周期,以年為單位進行修訂。同時,我國還針對國家戰略急需領域、新興領域專業以及區域發展急需專業,實施超常規學科專業設置機制,突破集中申報時間限制,靈活設置學科專業調整模式。
“據統計,近十年來,我國新增備案本科專業點19966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新增數、撤銷和停招專業的年均調整幅度約為5%,調整力度和頻次可謂空前!崩詈}堈J為,這既是對現代產業結構顛覆性變革規律和科技前沿知識創新迭代的適配,也是對就業市場期待高水平復合型人才訴求的呼應。
培養質量嚴格把關
此前印發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對社會需求明顯不足、培養質量下滑、辦學條件不足的學科專業點進行預警,并提出整改要求。因此,隨著學科專業更新速度的加快,如何確保新設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校面臨的又一挑戰。
蔣亞娟表示,“年度更新”的學科專業調整模式需遵循“前置審批”原則,即在申報新專業時,應通過校內外專家評審、行業實務專家論證等方式,充分調研專業人才需求、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建設條件。申報后,新專業應具備一定開設條件和師資力量,如引進具有新興學科背景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師資隊伍,加大現代化實驗室、模擬法庭等實踐教學場所投入等。
李海龍補充,學科專業調整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改變,而做好課程建設是保障學科專業調整效果的關鍵。他建議,高校應探索新專業與產業、課程之間的協同發展模式,依托學科前沿知識和產業最新技術來開發和更新課程體系及內容,避免“新瓶裝舊酒”的情況。
“學科專業調整尤其要關注其建設方向和未來前景!崩詈}堈J為,雖然我國撤銷專業點數量遠低于新增專業點,但各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機構、行業企業和高校仍需協作建立完善的“后置評估”體系,“雙保險”護航專業建設質量。具體來說,高?赏ㄟ^定期評估“專業—產業”匹配度,要求志愿率、就業對口率、用人單位滿意度不達標的專業進行整改、停招,形成從“前置審批”到“數據預警—超常布點—動態退出”的全周期監管閉環。
蔣亞娟以西南政法大學為例表示,一旦發現新設專業在招生、就業和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表現不佳,學校會采取適度“加減”的原則,通過深入調研,分析問題根源并積極應對,從根本上破解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間“時空差”!叭艚浾{整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學校則會考慮縮減招生規模或暫停招生,進行全面整改。”她說。
專業布局審慎規劃
面對國家急需學科專業清單的引導,高校開展學科專業“追新裁舊”時,是否應大規模裁撤傳統專業?對此,上述兩位專家都給出了否定答案。
李海龍表示,當前,部分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布局上缺乏科學審慎規劃,存在盲目跟風產業經濟熱點裁撤傳統專業的現象。這導致既有優勢學科專業走向固化與封閉,新專業發展動力不足,但學科專業調整的最終目標是服務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高校應發揮傳統學科專業優勢,將沉淀下來的核心理論、實驗平臺、師資團隊等資源,轉化為新專業超常布局的“通用基礎設施”,推動學科專業從“動態追新”邁向“夯基固本”。
他舉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超常增設了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但并未選擇從零申辦,而是依托學校已有的“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無人系統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一級學科優勢資源,在保障新專業建設質量的同時,又強化了學校的特色定位。
蔣亞娟補充,由于知識邊界不斷拓展,學科專業調整并不存在一套適合所有院校的通用模板。數字智能技術的迭代升級,催生了智能車輛工程、智能建造等許多具備獨立知識體系的專業類別,這要求高校依據自身傳統專業特色,與新技術深度交叉融合,針對性設置新專業。例如,為適應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武漢大學增設時空信息工程本科專業,西南政法大學自主設置人工智能法學等二級特色學科方向;為適應市場需求,上海海事大學增設國際郵輪管理本科專業。
“高校設立新專業不僅僅是‘追熱點’,更是對傳統優勢學科專業的進一步夯實,最終形成服務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的新型學科專業集群!笔Y亞娟說。(記者 王姍姍)
轉自:科技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