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創新思政課:新疆學子讓紅色故事破壁出圈
2025/7/23 11:58:0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大學校園里,一群00后青年憑借創新思維與熱忱,為傳統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大學校園里,一群00后青年憑借創新思維與熱忱,為傳統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新疆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生劉鑫怡與同伴們在2022年入校初發現,部分思政課堂抬頭率不高、學生參與度不足,傳統方式難以引發當代青年深層共鳴。如何讓思政教育“活起來”?他們用三年時間,交出了“從故事到實物、從紙面到數字”的創新答卷。聚焦痛點,舞臺實踐激活課堂
2022年秋,劉鑫怡等組建“數智星火”團隊。他們意識到,思政教育的“距離感”源于內容與學生認知脫節。一次“三下鄉”實踐中,團隊深入新疆基層,收集到大量本土紅色故事——從抗戰時期西北國際大通道的駝隊身影,到新時代邊防官兵的堅守故事,這些鮮活素材成為關鍵突破口。
團隊秉持“螺旋式成長”理念,依托系列紅色資源,構建分學段育人體系:面向小學生開發《黨旗在心中·童心篇》,結合手工、情景劇浸潤童心;針對中學生打造《黨旗在心中·青春篇:信仰的抉擇》,通過角色辯論引導感悟家國命運;為大學生設計《黨旗在心中·擔當篇》,融入新疆與內地協作案例深化家國情懷。課堂排演效果顯著,學生專注度從40%提升至85%,并主動思考“紅色精神如何照進當下”。

盲盒載體,聯結代際情感共鳴
2023 年,團隊在紅色文化傳播中持續探索更廣覆蓋路徑。當時,盡管分階劇本已獲認可,但單一舞臺形式難以觸達更多受眾。恰逢“盲盒經濟”興起,團隊敏銳捕捉這一青年文化符號,萌發 “用盲盒承載紅色故事” 的創意,讓傳承更添 “驚喜感”。
團隊聯合藝術學院師生推出兩批主題盲盒:首期以“新疆歷史人物”為原型,打造鄭吉、馮嫽等擺件系列并配“歷史之韻”音頻,讓千年故事可聽可感;二期聚焦“紅色印記”,以邊疆戰士為原型設計“戍邊日記”場景盲盒,再現戍邊歲月的赤誠堅守。這些融入紅色基因與新疆元素的盲盒亮相亞歐博覽會即受關注,不少小朋友通過“馮嫽”盲盒感知歷史魅力。市場調研顯示,90% 受訪者愿為文化內涵盲盒買單。這一嘗試讓紅色故事從紙面走向“指尖”,驗證了“傳統 + 潮流”的紅色傳播新潛力。

數字賦能,沉浸體驗開拓新局
2024年至2025年,伴隨數字技術發展,團隊啟動“第三代”升級。依托數字人技術結合新疆的紅色文化,研發象征絲路傳承的“小駝”、賡續紅色血脈的“紅纓”兩款數字人。從底層算法入手,團隊自主構建模型、設計動態系統,賦予數字人鮮活表現力。在自建數字展廳中,“小駝”依托程序指令講述歷史,“紅纓”實現場景切換營造沉浸體驗。
團隊同步建設“紅色數字資源庫”。劉鑫怡介紹,通過實地走訪新疆各地,已收集整理革命斗爭、屯墾戍邊、民族團結等主題紅色故事2820個,悉數轉化為劇本、盲盒及數字人素材,為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承奠定基礎。

深耕厚植,讓思政教育扎根時代
三年深耕,成果顯著:分階劇本豐富教學載體;盲盒銷售2.3萬套,收益反哺資源挖掘;數字人“小駝”日均互動超300次。“思政教育非填鴨灌輸,而是點燃喚醒,”劉鑫怡說,團隊始終致力于將課本文字變為身邊故事,引導學生從“被動聽講”轉向“主動傳承”。
如今,“數智星火”團隊持續探索AR互動教材等新技術。正如其總結:“三年雖短,卻讓我們堅信——當思政教育與青年興趣同頻、與時代技術共振,深厚紅色基因定將在新一代心中煥發蓬勃生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