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農藥被指吆喝技巧不夠
2009/12/6 13:59:1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生物農藥被指吆喝技巧不夠由于具有低毒、環境友好以及病蟲害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點,被人們稱為“綠色農藥”的生物農藥近年來在市場上越來越多。然而,與傳統的化學農藥相比,其市場分額仍不足為道。
生物農藥市場前景如何?推廣有何難度?南方農村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對作物品質影響較小
華南農業大學華南植物性農藥研究中心黃繼光副教授介紹,所謂生物農藥,是指用來防治農業病蟲草鼠害和衛生害蟲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體及其生理活性物質,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劑。其包括微生物源(如細菌及其次級代謝產物等)、植物源(如印楝素等)、動物源(如寄生蜂等)和抗病蟲草害的轉基因植物(如抗白葉枯轉基因水稻等)等。
黃繼光介紹,由于生物農藥起作用的是生物活體及其生理活性物質,優點自然很多。首先體現為對人畜低毒,對環境友好,能兼顧生態平衡。他說,一般情況下,農藥施用僅10%有效,其他90%是流失的。這意味著毒性越高的化學農藥,其對環境的污染就越大。”
另外黃繼光說,相比化學農藥,生物農藥并不影響農作物生長,自然不影響農產品品質,“所以施用生物農藥種植出來的農產品幾乎無污染、無殘留。”此外,病蟲害對生物農藥不易產生抗藥性。黃繼光舉例說,像用于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以及用在蔬菜、水稻上防治鱗翅目害蟲的蘇云金桿菌,使用幾十年來,從沒遇到抗藥性問題。
不過與化學農藥比較,生物農藥也有其不足的地方。“藥效反應太慢了。”廣東省農藥檢定所綜合科科長李暢方認為,生物農藥不具備化學農藥用量少,見效快的優點,所以一定程度上不受農戶歡迎。而最嚴重的是,在遇到突發性和毀滅性病蟲害時,一般的生物農藥怕是難當重任,而好的生物農藥(像阿維菌素)卻又太少。
此外,生物農藥需要很強的使用技術也是其一大弱勢。華南農業大學農藥系副教授萬樹青在其編著的《生物農藥及使用技術》一書上也提到,很多生物農藥藥效并不慢,關鍵是要掌握好使用技術。
生產企業小打小鬧
在國內,近年來生物農藥得到了較大發展,已初步形成30余家研究機構,大約200家生產企業。主要品種有蘇云金桿菌、農用抗生素(井岡霉素、阿維菌素等)、植物源農藥(魚藤酮、楝素等)、基因植物、病毒類農藥、真菌類農藥和植物生長調節類農藥。
其中,發展較快的有蘇云金桿菌。李暢方介紹,目前估計有80多個廠家同時在蘇云金桿菌,每年產量約3萬噸。阿維菌素則是近幾年發展最快的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到2000年底,已有198家企業獲得批準生產阿維菌素單劑或以阿維菌素為原料的混配制劑的登記。該藥具有很強的觸殺活性、胃毒活性和殺蟲廣普性;另一主打產品則是屬于抗菌素類的井岡霉素,其自70年代開發以來,經久不衰,至今仍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當家品種。
不過,除了上述幾個發展得不錯的品種外,生物農藥無論是在市場占有率上,還是品種類數量上,仍然很少。
肇慶綠金貿易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唐志強認為,目前生物農藥生產企業還處于小打小鬧狀態。他說,雖然生產企業有200多家,不過,這些企業多數屬于小型企業。在農藥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下,資金和技術人員都凸現缺乏。規模小、產品品種單一是其通性。
在銷售端,經銷商表示,其瓶頸在于推廣不力。河源經銷商張老板則認為,對于生物農藥,自己已經很努力去推廣了,但苦于農戶不接受,感覺很吃力。其中的主因就是因為生物農藥藥效太慢,他說,生物農藥不具備化學農藥用量少、見效快的優點,而農戶對一個藥的好壞評價,就在于其效果的快慢。
或成農藥主流品種
雖然目前推廣有一定難度,但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生物農藥或將成為今后農藥的主流品種。
李暢方介紹,經過安全評估的生物農藥,可以向國家發改委、科技局和農業系統申請扶持項目,其中的例子不在少數。“關鍵是企業本身要主動提出申請。”他還表示,雖然扶持有助于生物農藥的推廣,但不要把希望全寄托于扶持上。企業應該主動出擊,加大宣傳力度。
黃繼光也認為,目前一些農戶使用生物農藥的技巧不到位,造成效果不佳,是與企業推廣不到位有關。很多農戶不接受生物農藥,關鍵原因也在此。另外,企業應改變以往推廣化學農藥做法,多用農戶接受方式。李暢方認為,農戶應該改變以往以“立桿見影”來評價一個好藥的觀念,用長遠的眼光對待生物農藥。
近日,工信部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已經就生物農藥產業規劃與生產管理的有關政策就行了梳理,找出其中弊端后將提出相應的修改草案,“把生物農藥作為發展主流。”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的吳志鳳處長表示,發展生物農藥,國家需加大扶持力度,企業需提高推廣技巧,農戶需改變用藥觀念,缺一不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德慶縣發出通告要求柑桔采收前安全使用農藥
- 下一篇:明年農藥市場有望恢復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