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入學折射國人生存之艱
2009/12/16 5:23: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早入學折射國人生存之艱滿6周歲可以上小學,這既是義務教育法的規定,也是大家的常識。但對于差不了幾天就要滿6周歲的兒童,能不能入學,則存在模糊。近日,教育部網站上的答復網絡留言稱:“我們認為,學校在優先接收和保證年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后,有學額空缺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接收即將年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隨即引發熱議。不料教育部網站很快撤下本則答復,激起更多議論。
絕大多數評論者的視角,明顯集中于公共管理,以及6周歲線是否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而往往忽略什么是童年的樂趣,什么是童年的幸福。
中國的傳統,歷來注重早慧。不過這種傳統,與其說出于尊重知識,莫如說迫于無奈,是一種相當功利化的選擇。慧者,不能作聰明講,而應解釋為參與標準化考試的能力。即整個社會是“利出一孔”的,除了做官,勞動者被普遍地歧視,在經濟上被歧視,勞動換不回與勞動價值相匹配的報酬,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對公共事務及個人事務的發言權。對于普通人家,通向官場的路徑,基本只剩下科舉一條路。新中國建立后,在計劃經濟時代,參加高考,還在民間形容為“跳農門”、“找鐵飯碗”。至于這樣的早慧模式,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根本是無暇顧及的。
今時,還多了一種無奈,即父母親工作繁忙,不得不早早把孩子送進幼兒園里去。
傳統和現實決定了,談論童年的樂趣、童年的幸福,首先是在公共管理角度上,盡可能保證天下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有追求童年樂趣、童年幸福的資格。要努力使整個社會從單一價值追求的束縛中掙脫出去,實現“萬類霜天競自由”般的多元化社會結構,通過對法律法規、典章制度體系實施的改革改進,保證任何一個群體在個人事務以至公共事務上的平等話語權,不會在政治上受到歧視;通過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系,保證任何勞動者的勞動價值能夠被公平承認,公平地獲取到報酬,經濟上不歧視,利出多孔而不是“利出一孔”,生存壓力就不會那么大,就會更加注重孩子童年的樂趣、童年的幸福,而不是千方百計訓練應付標準化考試、在特定的選擇過程中脫穎而出的能力,也就不會變態般地追求早慧。
其次,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應借鑒發達國家做法,通過普發兒童補貼,或者通過延長帶薪產假、期間薪酬由財政補貼給用人單位等種種辦法,保證天下的兒童及其家長有追求與保證童年樂趣、童年幸福的物資條件。
在此前提下,就可以對義務教育法的相關條文實施修訂,在條文上明確:凡未滿6周歲的兒童,不得進入義務教育的學習階段。參照古今中外的經驗,這個年齡界線,確實劃得不晚。
龍應臺的散文名篇《目送》中有這樣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從這個角度上想開去,孩子不能稍早幾天入學,不僅不會影響他未來的發展,而且是上天對家庭的恩賜,意味著在“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之前,有更多朝夕相處的時光。珍惜這童年,珍惜這緣分,珍惜這幸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學生的自救防災能力亟待提高
- 下一篇:“院士年輕化”是怎樣的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