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中國銅企的日子仍然不好過
2010/2/7 20:58:0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0年中國銅企的日子仍然不好過近日中國銅原料聯合談判小組宣布中國銅企與必和必拓達成加工費協議,TC/RC(粗煉/精煉)價格分別為46.5美元/噸和4.65美分/磅,比去年下降38%。但卻意味著,銅企在2010年的日子仍然不好過:海外銅礦巨頭的強硬讓國內銅企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在海外礦山壓榨的局面下,國內銅企要想盈利,切實的途徑只有兩條:一是提高銅礦的自給率,從而減少進口;二是通過提高煉銅工藝和技術,壓縮實際的加工成本。
現在銅的價格上漲讓簽訂銅礦長協采購價格的大型銅企享受了這一利差。而且作為主要副產品的硫酸價格也有大幅上漲,給銅企帶來了額外的收益,盡管這并不能抹平加工費下降構成的盈利缺口。無論如何,在2010年銅價持續上漲預期并不明朗的情況下,大幅下降的銅加工費將使得國內銅企面臨較大的盈利壓力。而對于下游的銅制品加工企業來說,它們也同樣需要克服銅材價格上漲的成本壓力,并努力將這種壓力進行內部消化或向客戶轉移。同時,它們通過適量的銅期貨交易實現套期保值,從而對沖銅價的上漲。
加工費難賺
銅企與上游的銅礦簽訂的加工費協議,是指礦山對冶煉廠加工成本的補償,而銅礦采購價則按照未來期銅均價作為基準扣減加工費后得出。因此,加工費協議談判中,加工費越高,代表銅企獲得的補償越高。相應的,其采購成本也就越低,盈利也就有更大的空間。在去年12月份日本銅企與美國Freeport-McMoRan 銅金礦業公司的2010年加工費談判中,雙方就達成了TC/RC為每噸46.5美元/噸和4.65美分/磅的價格協議,這要比2009年低了38%。而最終CSPT與必和必拓的談判中,雙方也在這一價格上達成了一致。在談判中,江西銅業(33.42,-1.22,-3.52%)等大型銅企提出60美元/6美分的加工費要求,但最終協議價格遠低于這一水平。造成在與海外大型銅礦談判中處于下風的原因是,國內銅冶煉產能的大幅增長。根據全球商品研究機構——英國CRU的預測,2010年僅中國就將新增銅精煉90萬噸,較2009年45萬噸的新增產能提高一倍。迅速擴張的產能無疑將加大我國銅精礦的進口量,從而使得全球銅精礦的供應形勢進一步緊張,這也是國際銅礦巨頭向中國煉銅企業要價的本錢。根據外電的報道,必和必拓在談判中甚至要求更低的加工費。這樣的加工費協議離盈虧線差得很遠,對國內銅冶煉商來說就是虧本買賣。雖然今年以來銅價翻了一番,但銅價上漲得益的只有銅礦供應商,因為銅礦價格與銅價是掛鉤的,冶煉企業根本沒掙到錢。對于煉銅企業來說,在國際銅價不可控并且持續上漲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有兩條路徑可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第一,提高銅精礦的自給率;第二,提高煉銅工藝和技術,壓縮煉銅成本。
低自給率拖累利潤
遺憾的是,目前國內銅企的自給率普遍偏低,在國內四大銅企中,有三家為上市公司。其中,江西銅業的銅精礦儲量最大,達到1521萬噸,自給率最高,但也只有20%出頭;云南銅業(23.93,-0.89,-3.59%)的銅精礦儲量為200萬噸,自給率約為15%;而銅陵有色(17.66,-0.71,-3.86%)的儲量為194萬噸,自給率則只有6%左右。談判結果比預期的要低,利潤只能靠自有銅礦冶煉盈利,加工費大幅度下降對2010年的盈利將產生不利影響。實際上,銅礦采選環節的毛利率要遠高于銅冶煉的毛利率。國內大型銅企都擁有一定的銅礦,并伴有采礦業務,銅精礦也是它們的產品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國內銅行業采選環節的毛利率不斷提升,到第四季度已經超過30%。而同期,銅冶煉業務的毛利率卻未有明顯回升,到第四季度仍低于7%,不及第二季度的水平。因此,擁有足夠的銅礦,一方面可以降低進口高價銅精礦比重,提高煉銅業務毛利率;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出售銅精礦,獲取利潤率豐厚的銅礦采選收益。盡管主要公司都已經意識到自給率偏低的現狀,近年均已開始尋找資源,但這難以從短期解決問題。銅礦自給率低使得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太高,這自然被國際礦業公司看在眼里,也就無疑增強了它們削減對國內銅企加工費的信心。壓縮煉銅成本,甚至能降至加工費協議價格之下,也是煉銅企業擴大盈利的重要路徑之一。目前,云南銅業在冶煉技術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公司的艾薩爐熔煉工藝要明顯優于江西銅業、銅陵有色使用的閃速爐技術。云南銅業的冶煉成本大概在50~60美元/噸,而江西銅業和銅陵有色預計都超過70美元/噸。無論如何,三家公司的實際銅冶煉成本都超過了此次CSPT與必和必拓達成的加工費協議價格,這意味著,國內銅企必須從其他方面,如現貨銅價上漲、硫酸等副產品價格上漲等方面獲得的收益來彌補冶煉環節的虧損。
獲益產品漲價
既然來自礦業公司的冶煉加工費補償大幅下降,且對冶煉技術的提升短期內無法將實際加工成本壓縮到加工費協議之下,那么,銅冶煉企業必須從其他途徑尋求收益,以彌補冶煉環節的虧損。從目前看,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方面,獲益于現貨銅價的上漲;另一方面,獲益于副產品價格上漲。由于大型銅冶煉企業一般會與礦業公司在上年末或當年初簽訂全年的長期采購協議,如果銅價持續上漲,長協價則必然會低于現貨銅價,因此,無論是將銅精礦直接轉賣,還是出售冶煉后的銅產品,銅冶煉企業都會從中獲取一定收益。另外,在銅冶煉過程中,硫酸是最主要的副產品,2009年末至今,受下游需求回升以及硫磺價格上漲等原因,國內硫酸價格出現大幅快速的上漲。銅陵有色、江西銅業出廠的硫酸價格自去年11月以來的最高漲幅都達到2倍,云南銅業也有較大漲幅。對于2010年,無論是銅價還是硫酸價格,由于實體經濟需求的持續增長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在經歷了短期的大幅上漲之后,價格繼續上漲的幅度可能將會有明顯的放緩,甚至出現盤整或者回調,這種情況下,無疑是對銅冶煉企業的又一大考驗。
向下游轉嫁成本
在我國目前的銅終端消費領域中,工業電氣和設備消耗量占到25%,其次為房地產建設,消耗量占比為19%,消耗量較大的領域還包括,發電和公用事業(2242.953,-54.43,-2.37%)領域消耗15%,家電及配件消耗14%。另外,電子、通信、汽車、鐵路、輪船等行業也有較大的消費量。這些下游產業中,有一些產業具有較強的成本轉嫁能力,而另一些行業則明顯缺乏這種能力。成本轉嫁能力的高低,主要由所在行業的競爭狀況以及該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決定。如家電行業,該行業中的空調、電視等子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單家競爭者在銅價上漲的同時,很難將這種成本上升有效地向消費者轉移,只能通過內部壓縮成本等方式來予以消化。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汽車、消費電子等諸多競爭激烈的產業,在這些行業中,單家公司難以形成足夠的對客戶的議價能力,因此無法將上升的成本有效轉嫁至消費者。另外,一些受價格管制的壟斷行業也不具備成本轉嫁能力,如發電、通信等公用事業,在價格管制下,企業無法對主要產品按照銅價上漲的幅度進行提價。相反,另外一些行業則具有這樣的能力,比如具有高技術壁壘的工業電氣設備、汽車關鍵零配件、輪船關鍵零部件、核心通信設備等子行業。這些行業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并且產品有著較大的不可替代性,因此,這些行業的主要公司對下游廠商擁有足夠的議價能力。對于銅下游產業來說,通過持有銅期貨來實現套期保值成為不少公司規避銅價大幅波動的選擇。目前的上市公司中,一些以銅為重要原材料的銅下游企業紛紛進行或正在嘗試進行期銅的套期保值,比如特變電工(21.41,0.30,1.42%)、寶勝股份(17.95,-0.72,-3.86%)、海鷗衛浴(9.64,-0.40,-3.98%)、精誠銅業(13.36,-0.55,-3.95%)、萬馬電纜(24.20,-0.88,-3.51%)等。盡管各涉足銅期貨交易的上市公司都聲稱,公司進行銅期貨交易的目的僅為規避銅價波動風險,實現套期保值。在銅期貨的交易額、業務授權方面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我們仍然擔心,一些公司出于對期貨市場暴利的追逐,加大銅期貨交易量,盡管有時會帶來超額收益,但卻將公司資產置于巨大的風險之下,因此而產生期貨巨額虧損的可能性也不斷增大。
通過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由于我國銅礦年開采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大量進口海外銅礦。當上游被海外礦業巨頭捏在手里,我們就難以獲得真正的話語權,這和鐵礦石談判并無差別。加工費協議價格的大幅下降,使得整個國內銅產業鏈都要面臨利潤率下滑的困境,無論是寄希望于副產品價格上漲,還是在期貨市場尋求套保,都無法真正解決根本的病源。在國內開采量短期無法突飛猛增環節需求的情況下,提高國內銅業集中度或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2010年中藥進出口展望
- 下一篇:跨國合作:兗礦集團坐擁10億多噸鋁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