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
2013/1/10 14:25:2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同比增長30.18%,其中,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元,占全部票房總額的48.46%;全年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動畫影片33部,紀錄影片15部,科教影片74部,特種電影26部,全年生產的各類電影總量達到893部。
國產電影質量兩極分化
眾所周知,2012年2月18日,中國和美國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確定在每年20部進口分賬影片配額的基礎上再增加14部進口分賬的高新技術格式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也由此前的17.5%提高到25%。國產影片市場地位受到極大挑戰,壓力前所未有。
上半年,進口影片票房達到了52.67億元,12部影片票房過億,而國產影片票房只有28.05億元,票房超過億元的國產影片只有6 部,市場份額僅為34.75%。下半年,《畫皮Ⅱ》、《寒戰》、《一九四二》、《十二生肖》、《人再囧途之泰囧》等較高票房影片的上映,才使得國產影片占全部票房總額的48.46%。這是國產電影票房十年來首次占比低于50%。
童剛指出:“目前電影質量提高滯后于數量提高,國產電影的核心競爭力亟待強化。”2012年,票房收入超過2億元的國產影片與美國進口影片相比,數量偏少,競爭力相對低下;在5000萬元至2億元的中等票房影片中,雖然國產影片比例占有一定優勢,但質量參差不齊、口碑與票房不相稱。
藝恩咨詢分析師楊舒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高投資、大制作的國產影片和好萊塢進口大片票房集中度偏高,電影生產與電影票房已嚴重失衡。”
據悉,2011年中國電影生產故事片達到558部,但僅有230多部新片在院線上映,其中38部過億影片共創造超過92億的票房,這意味著市場中16%的影片締造了70%的票房。
此外,楊舒婷認為:“眾多影片拍攝出來卻沒有機會面向市場,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所以,如何提高電影市場總體的投入產出比,提高上映影片質量、將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熱’推向更為集約化的、有質有量的層面,是在目前看似火熱的電影市場態勢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六院線票房超10億元
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全年新增銀幕3832塊,平均每天全國新增銀幕10.5塊,且全部為數字影廳。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銀幕數從2002年的1845塊增加到現有的13118塊,其中2K數字銀幕超過1.2萬塊,主流院線影院基本全面實現數字化放映。
2012年共有25條院線年度票房超過億元,萬達、上海聯和、中影星美、中影南方、廣州金逸、廣東大地6條院線票房超過10億元。其中,萬達院線年度票房超過24億元,成為首支年度票房超過20億元的院線,上海聯和院線和中影星美院線票房均超過16億元。
藝恩咨詢分析師楊舒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一線城市影院增速和票房增長正緩慢進入的平臺期。在二、三線城市中,沿海地區的影院發展很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遲緩。在縣鄉,因為受到設備和條件的限制,目前主要發展數字院線。二、三線城市將為未來中國票房的增長提供持續動力。”
據悉,2011年全國院線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合計票房占全國總票房的70%以上,市場集中度依然較高。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的票房合計占比從2009年的35.25%下降到2011年的28.24%。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