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棉花“新政”落地 市場調節效果初顯
2014/11/17 15:20:1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棉花“新政”落地 市場調節效果初顯11月13日,有著“中國棉都”之稱的湖北天門市棉花收購現場的價格牌又上調了5分錢,收購價漲到了3.4元/斤。盡管如此,一些棉農還是觀望著,他們等著價格能再漲點。進入10月,中國棉花迎來了新的收購季,也是棉花目標價格制度“新政”代替臨時收儲制度的第一個收購季。目前,買賣雙方正在博弈當中,市場對棉花價格的調節效果初顯。
“新政落地,收購進度比往年慢了下來,這是買賣雙方博弈的市場反應。”湖北省棉花協會副會長趙輝說,市場之手正在收復失地式的完善棉花價格形成機制,進而加快調整中國棉花產業。
今年4月,中國的棉花補貼實行新政策,結束了執行三年的臨時收儲政策,代之以直接補貼方式的目標價格政策,也稱差價補貼,即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補貼棉農。
新政執行之前,中國自2011年起執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即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時,國家以保護價出手收購棉花。執行三年以來,國家成為最大收購主體,國儲棉庫存連年積壓。不過,臨時收儲政策確實發揮了穩定棉價、保障棉農收益的效果。
據公開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到2013年度全國籽棉收購平均價為8.44元/公斤,較收儲前的2008年到2010年度增長近20%。國內棉價(標準級)基本穩定在1.9萬元/噸以上,波動幅度不超過10%,而同期國際市場棉價波動幅度超過30%。
中國農業補貼制度研究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臨儲政策雖然穩定了棉價,但是干預了棉花價格形成機制,造成國內外棉價倒掛,扭曲了棉花市場,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
中國連續多年是全球最大產棉國,但在國際棉價上卻缺少話語權,由于國內棉價高,國際棉花爭相涌入中國。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家皮棉庫存總量達到1100萬噸,占全球庫存的60%。巨大的庫存壓力和內外價差嚴重阻礙了產業健康發展。
程國強說,新政的核心就是把棉花價格的形成還給市場,由市場供需關系來決定棉價,逐步將整個產業引向正常軌道。
“原先以為今年棉花行情不行,但是開秤以來,籽棉價格從3元/斤漲到了3.4元/斤,比我料想的要好!不過今年我家棉花質量好,想再等一等。”湖北天門種了十多年棉花的農民蔡國泰說。
業內人士分析,過去三年臨儲政策“人為”推高了國內棉價,一些拿不到進口配額的紡織企業時常“吃不飽”。新政實施之后,棉價回歸市場,部分紡織企業的需求得到釋放。雖然交售不如過去火爆,但買賣雙方正處在一個博弈階段,正好說明新政落地,市場對價格的調節反應敏銳。
美爾雅期貨分析師劉鵬說,目前每噸棉花的內外價差降到3000元左右,國內棉花的競爭力已經開始提升,進口棉到廠價的優勢正在逐漸減弱。
“這符合中國新一輪的市場化改革方向,減少行政干預,發揮市場配置資源。”趙輝說,一來內地棉區在市場杠桿下適當調節棉花種植面積;二來市場更加靈活地調節種植、購銷、生產和加工各個環節,理順產業上下游關系。
美國等棉花出口國家也注意到中國棉花新政。對此,劉鵬說,中國棉花新政必然影響美國一些棉花出口國的利益。如果中國棉價跟世界棉價逐漸接軌,將直接削弱了國外棉花的競爭力。因為中國不僅是最大棉花生產國,還是最大棉花加工國。(新華社記者黃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