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支架暴利產業鏈:出廠價幾千患者買幾萬
2015/2/13 8:32:2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到底是救命神器,還是暴利工具?新華社報道肯定其療效,但稱確有利益驅動導致濫用;江蘇每年用量約1萬個,專家稱總體規范如果不是因為多留了個心眼,廣州市民鐘女士的父心臟支架每年用掉68萬個
到底是救命神器,還是暴利工具?新華社報道肯定其療效,但稱確有利益驅動導致濫用;江蘇每年用量約1萬個,專家稱總體規范
如果不是因為多留了個心眼,廣州市民鐘女士的父親在7年前險些遵“醫囑”裝上心臟支架。作為最近20年來開展的改善冠心病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心臟動脈阻塞的新技術,一個小小的金屬支架,竟集聚了如此眾多的社會疑問、傳言乃至強烈質疑。心臟支架,到底是“救命神器”,還是“過度使用”?被“濫用”到何種程度?新華社記者近日采訪了心臟病患者、心血管病專家等,試圖在種種撲朔迷離中接近和還原一些真相。
我國冠心病介入診療全年超過45萬例,使用支架約68萬個。
2009年至2011年3年間,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病例平均每例次置入支架1.59個。
病人的疑問:
到底有無必要?是不是過度醫療?
鐘女士的父親70歲時突然感到有點胸悶胸痛,到自己工作了一輩子的廣東某地級市醫院的內科問診,醫生二話不說就上器械檢查,結論是“血管狹窄”,醫囑立即做安裝心臟支架的介入手術。
鐘女士思疑再三,決定帶父親到廣州找專家看看。沒想廣州醫生的治療結論和方案完全不同:這個年紀,這個心血管狀況就算是正常的;老人的癥狀是普通的胃食道反流,胸悶時喝杯熱牛奶就好了。
一個健康人,險些就被裝上了不必要的心臟支架,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位被植入5個心臟支架的患者面對記者時,發出疑問:被放入的心臟支架,是否屬于過度醫療?到底有無必要?
據中國醫療外科植入專業委員會統計,2000年我國心臟介入手術的數量僅為2萬例,而2011年達到了40.8萬例,增長近20倍。
記者在北京、廣東、安徽等地采訪中,多位專家均承認,這與現代社會心臟病發病率的急劇增長有很大關系,同時,過度使用心臟支架的情況在基層一定程度上存在。
醫生的選擇:
技術和風險的考量,利益的驅動
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一是出于技術和風險的考量。相比于開胸搭橋手術來說,風險更小、更“微創”的支架,在一些中部地區和基層醫院,更受醫生和患者的青睞。
據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鐘志敏介紹,支架并非適合所有冠心病患者,有的人搭橋要好。但是基層很多醫生說放支架“無創”,把放支架的指征放得很寬,還為病人放入5-6個支架,甚至有媒體報道放入十余個支架,這的確有點多了。“超過3個支架,我們都考慮搭橋。”
此外,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醫學博士孫宏濤說,在利益等復雜因素的驅動下,國內冠脈支架的置入有擴大化趨勢。
共同的課題:
加強醫生自律,規范支架的使用
專家認為,減少不必要的心臟支架使用,除了提高醫生的臨床技術水平之外,還需要建立相應的規范,并嚴格執行。
首先是醫生自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胡大一認為,為規范心臟支架合理使用,醫生要加強自律。
第二是嚴格按照臨床路徑進行規范,避免不必要的支架使用。鐘志敏認為,應嚴格根據指征選擇手術方式,可以避免大部分的支架濫用。“搭橋和介入兩種手術無優劣之分,根據適應癥來選擇。”
三是醫保控費。新加坡醫保部門規定,需要放支架的病人,每人最多只能報銷3個。胡大一等專家認為,我國雖然也有“需置入支架超過3個的要和外科醫生會診同意后方可實施”的類似規定,但缺乏必要的監控機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