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20年中國3D打印產值有望突破500億元
2015/5/28 8:33:0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到2020年,全球3D打印產值有望突破2000億元,中國有望突破500億元。”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3D打印的3.“到2020年,全球3D打印產值有望突破2000億元,中國有望突破500億元。”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3D打印的3.0時代已經開啟,3D打印產業發展迎來了最好的歷史機遇期,要充分發揮當前難得的政策優勢和市場優勢,完善3D打印生態鏈,促進“3D打印+”戰略的深入推進。
那么,該如何定義3D打印3.0時代?羅軍告訴記者,3D打印能夠打印出立體物品僅僅是第一步,即:3D打印1.0時代;能夠打印出功能性產品則是第二步跨越,即:3D打印2.0時代;能夠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材料、人工智能技術等其他先進技術融合發展,成為眾多智能服務平臺的一部分,具有語音識別、信息處理的能力,則是第三步跨越,即:3D打印的3.0時代。
當前,我國3D打印產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羅軍表示,首先是今年2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首次從政府層面高度評價了3D打印技術的意義和作用,提出了推進意見。與此同時,國務院近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也多次談到對3D打印技術的培育和扶持,再次肯定了3D打印作為新興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制造2025》明確,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毋庸置疑,“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羅軍表示,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材料等都是傳統制造技術轉型升級的必要工具和輔助手段。智能制造的實質還是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結晶,是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智能材料技術的深度應用與突破。
作為智能制造的典型,3D打印能否借著《中國制造2025》的“東風”加快發展,還要看政策層面的推進力度。羅軍認為,目前,3D打印的商業模式單一,需要引起業界的高度重視。建設更多開放式應用服務平臺是有效打開3D打印應用服務市場的不二法寶。?而且,3D打印成本普遍太高,設備商和材料商將成本風險轉嫁給廣大用戶的模式需要不斷調整。此外,設備商、材料商和配套服務商如何聯動起來,建立戰略聯盟,讓用戶成本降低、風險減少也是必然趨勢。
“只有用戶真正得到實惠,行業發展才有希望,3D打印生態圈才可能最終發揮作用。”羅軍說,目前,3D打印仍是一項前沿性的基礎性制造技術。在工業4.0的大背景下,3D打印一定要與其他制造技術融合,變得更加智能化、自動化,才會創造更多奇跡。這意味著,3D打印的智能化之路是必然趨勢。必須加快推進“3D打印+”戰略。所謂“3D打印+”,是指3D打印在應用服務領域要主動與設計創意結合、與教育培訓結合、與互聯網結合、與時尚結合;在工藝技術領域,要與焊接技術、數控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其他先進技術融合發展,也就是我們當前推進的“3D打印3.0戰略”。
經過30多年的培育和發展,3D打印技術已經從最初科學普及的階段向功能性產品加工生產的應用領域縱深推進。“去年,幾乎所有在國內銷售的外國3D打印企業都實現整體盈利,平均增幅在60%以上。而國內3D打印企業的平均增幅也保持在40%以上。”羅軍樂觀估計,到2020年,全球3D打印產值有望突破2000億元,而國內有望突破500億元。
如何把握快速增長的市場是國內企業亟待思考的重要課題。羅軍認為,推進3D打印生態圈建設,是實現產業快速發展的應有之義。據悉,在打造3D打印生態圈方面,由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和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聯袂在青島高新區創辦的中國3D打印創新中心平臺、3D打印在線平臺、3D打印研究院平臺已經全面建成,并將于近期陸續對外開放。這些都將有效推動3D打印的產業化進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