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中國“互聯網+”出行研究
2015/8/8 8:33:2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艾媒咨詢報告顯示,移動出行市場開始從出租車打車市場向出行各個領域快速滲透,包括專車、拼車等,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滲透速度。但在給用戶帶來惠利的同時,產業背艾媒咨詢報告顯示,移動出行市場開始從出租車打車市場向出行各個領域快速滲透,包括專車、拼車等,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滲透速度。但在給用戶帶來惠利的同時,產業背后的行業規范不完善、監管缺位等問題逐漸顯露。未來市場的發展仍需要有關部門制定行業規章、全面確保行業權益,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一、行業現狀:打車用戶超2億,車聯網市場規模過千億
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出行用車用戶規模達到2.11億人,2015年,中國移動出行用車用戶規模將達2.69億人,同比增長為27.5%。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在2014年移動打車領域用戶迎來爆發式增長之后,2015年移動打車用戶的增長有所放緩。2015年以來打車軟件市場開始呈現一家獨大局面,市場格局基本趨于穩定。移動拼車、移動專車以及代駕等出行細分領域則呈現出蓬勃發展局面,競爭較為激烈。
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達到1100億元,2015年,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1550億元,增長率為40.9%。艾媒咨詢分析認為,目前中國車聯網市場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整體市場生態暫未成形。隨著4G的發展與互聯網企業的積極參與,車聯網在中國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二、用戶行為分析
1、移動打車:叫車習慣漸趨成熟,過半數用戶表示滿意
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5上半年中國移動打車應用用戶叫車頻率在每周三次或以上的占比為22.4%;每周1-2次的用戶占比為19.9%。艾媒咨詢分析認為,移動打車市場用戶教育已經基本完成,用戶使用打車軟件叫車的習慣漸趨成熟。
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5年,74.1%的中國出租車類打車應用用戶單次預算在50元以下,對于專車類應用用戶單次預算,39.6%的用戶是在50-100元之間。出租車類應用與專車類應用面對的細分用戶群體具備不同的價格敏感度,兩者對價格預算的差異也比較大。
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5上半年,中國手機網民使用移動打車的場景分布廣泛,且分布較為平均。其中在對個別地段難打車的問題解決效果最為明顯,20.5%的用戶選擇在難打車地段使用移動打車應用,16.9%的用戶則選擇在天氣不好時使用移動打車應用叫車。艾媒咨詢分析認為,針對此前打車的諸多痛點,移動打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用戶在特定場景下叫車難的困境。出租車司機也可以通過移動打車平臺有效地提升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在中國手機網民對于移動出行應用的滿意度方面,54.7%的用戶認為當前移動打車應用整體表現良好,但仍有提升空間。而認為移動出行體驗很差的用戶,占比僅為0.7%。
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手機網民對當前移動出行打車服務的不滿原因主要集中在使用場景有限、響應速度較慢以及用車安全顧慮三個問題上,分別占33.8%、33.1%以及30.3%。另外,在定位準確性、價格規范性等方面,同樣存在一些問題。
艾媒分析師認為,經過前期激烈的補貼大戰,除了有雄厚資本支撐的滴滴與快的之外,打車軟件市場其他品牌被擠出市場。隨著滴滴與快的的合并,目前出租車類打車市場格局基本已定,滴滴快的在出租車市場中已經基本形成壟斷。
在互聯網+出行各領域里,出租車類打車應用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其用戶教育相對成熟。在取消打車補貼之后,用戶的黏性雖有下降,但仍保持在一定水平。出租車類打車應用用戶的使用場景分布相對較為均衡,基本覆蓋了用戶日常打車場景。
出租車類打車屬于高頻次,寬場景覆蓋的應用類型,具有較強的使用黏性。通過出租車類打車的高頻次,也有望進一步帶動專車、拼車等其他出行方式的使用習慣。同時,結合本地生活信息與用戶出行數據,未來將成為O2O營銷的主要途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盤點出口電商的主要物流模式
- 下一篇:海購需求爆增 傳統模式固有風險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