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膠囊”事件后 食藥監總局再出手優化藥用輔料監管
2016/1/27 13:29:3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毒膠囊”事件的發生,已經讓行業的集中度從20%上升到50%,如果關聯審批實施,估計未來光膠囊行業的集中度就可以達到85%。”國內大型輔料企業力凡膠囊總經理曹“毒膠囊”事件的發生,已經讓行業的集中度從20%上升到50%,如果關聯審批實施,估計未來光膠囊行業的集中度就可以達到85%。”國內大型輔料企業力凡膠囊總經理曹勝輝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所說的“關聯審批”是國家食藥監總局最近公開征求意見的《藥包材和藥用輔料關聯審評審批申報資料要求(征求意見稿)》(簡稱“征求意見稿”),這份征求意見稿,計劃將從前的單獨審批改為關聯審批,征求意見截止到2月15日。
食藥監總局披露,上述征求意見稿,是為了落實《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簡化藥品審批程序,將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藥用輔料由單獨審批改為在審批藥品注冊申請時一并審評審批。此舉雖然只是簡化了審批程序,但在曹勝輝看來,未來隨著關聯審批、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GMP認證、藥典標準提升等政策的落地,將會對藥品監管形成環形的監管結構。
“雖然此舉在外界看來只是關聯審批,但實際上,是將輔料監管的責任落到了藥品企業身上,對未來的藥品安全有很大作用。”曹勝輝表示,“過去,食藥監總局對輔料、藥物是分開審批的,藥企采購輔料只看食藥監總局的審批資質,出了事情就推托給輔料企業或者食藥監總局。這中間其實有很大的漏洞,因為食藥監局不可能長期到廠檢查,有的藥品企業采購往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光看價格不看質量,因為出了責任,企業也不用負責。”
一旦關聯審批實施,未來意味著藥品審批就會包含對輔料包材的審批。“這意味著未來藥品企業有責任監管到輔料企業,保證每一批次都沒有出現問題,過往國內靠價格低取勝的現象將會得到遏制。”曹勝輝認為。
安徽山河要用輔料董事長尹正龍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從前單獨審評的時候,很多問題都無法表現出來,因為沒有用在藥上,輔料難以表現它的功能性。關聯審評與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的實施,有助于保證沒有偏差。
“這個措施啟動后,明確了企業的監管責任,畢竟用哪家輔料,藥企的人更清楚有無風險。如果當初能如此明確主體責任,就不會出現當初的毒膠囊事件了。”尹正龍認為,關聯審評看似簡單,但將進一步提高整個輔料行業的集中度。
其實,我國藥用輔料的起步和發展較晚,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基本沒有藥用輔料生產廠家,改革開放后,這個行業的規模才逐漸壯大。2001年出臺的《藥品管理法》,2006年發布的《藥用輔料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都對這個行業有一些規定,但2012年出現的“毒膠囊”事件,才讓一直以來潛藏的輔料問題得到關注,當時出臺了《加強藥用輔料監督管理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加強對輔料的監管力度。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注冊司司長張偉曾這樣表示:“經常講中國的制藥行業、醫藥產業的水平還有待提高,或者說得直白一點水平還不是很高,特別是我們的制劑行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制約就是我們的輔料做得不夠好,因為大家知道我們現有很多藥品的功能是靠輔料來發揮的,藥還是那個藥,活性成分還是那個活性成分,由于不同輔料的使用,使主藥有了很大的改變。”他舉例,比如說腸溶片、緩釋制劑,“藥品的功能很多是靠輔料來實現的”。
曹勝輝認為,“毒膠囊”事件的發生,已使得很多非正規廠商被執法部門關停,藥廠也不敢采購,行業集中度從原來的20%上升到50%左右。估計關聯審評等政策實施后,未來膠囊行業集中度可以達到85%以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