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鋼艱難去產能:僵尸企業拖累 錯失改革良機
2016/2/22 8:44:0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煤鋼艱難去產能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舉措,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央政府所采取的四萬億刺激政策大相徑庭,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煤鋼艱難去產能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舉措,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央政府所采取的四萬億刺激政策大相徑庭,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度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供給側改革,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埋下伏筆
春節前夕,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和《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接連下發。位列2016年經濟工作之首的去產能大幕正式拉開。
這場新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去產能行動,或將壓減煤炭產能10億噸,鋼鐵產能2億噸,安置職工以百萬計。動靜之大,影響之深,幾可比肩上世紀末的國企改革。
此前,《財經》記者前往山西太原,近距離記錄這一政策出爐的臺前幕后。
2016年1月4日,新年伊始的第一個工作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攜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楊晶,及包括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內的中央部門20位部級高官,奔赴山西,實地考察煤炭、鋼鐵兩大行業的運行情況,并主持召開多省主官、煤鋼企業負責人的去產能座談會,做最后的政策準備。
2014年和2015年兩年間,國內外需求不振,中國房地產投資深度下滑,包括石油、煤炭、鋼鐵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落千丈。其中,2015年價格的腰斬,將煤炭、鋼鐵兩大行業推向了全行業虧損的境地。之前改革力度不夠、冗員過多的短板水落石出,企業受困、職工受苦。同時,不當舉債推高了金融穩定性風險,危及宏觀經濟穩定。李克強在座談會上指出,我國是石油的凈進口國,談不上過剩,目前過剩較為嚴重的就是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
兵車未動,糧草先行。1月22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征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稱,為支持工業企業結構調整,經國務院批準,從2016年1月1日起,開始征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專項資金全額上繳中央國庫,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1月4日下午,李克強在主持前述座談會時透露,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決定,在化解過剩產能期間,中央財政每年支出1000億元,以幫助煤炭鋼鐵等行業渡過難關。據《財經》記者了解,該項資金將主要用于煤炭、鋼鐵行業退出企業的職工安置。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6年度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分別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中國宏觀調控的思路亦隨2013年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的轉變而繼續深化。此前,上屆政府以四萬億為代表的注重需求側管理的宏觀政策一直占據主流之位,而2016年五大經濟工作的部署表明,供需兩側的管理已然取而代之。2013年以來,本屆政府一直在推行結構性改革,直至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度提出供給側改革概念,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經濟下行大背景下,讓市場出清,終于成為決策層、企業、學界的共識。
座談會上,河北省長張慶偉表態道:我省將緊緊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進一步加大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產品提檔,帶動全省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市場出清,似曾相識。上世紀末,因應亞洲金融危機和國企三年解困改革,諸多國企退出市場,大批國企職工下崗分流,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持續31個月同比下滑。不同的是,本輪通縮時間更久,至2016年1月,PPI業已持續46個月同比下滑,支持經濟增長V型或W型反轉的聲音漸弱,認為經濟增長L型痛苦加劇的聲音漸強。中信信托一位專司煤炭產業整合的人士表示,上一輪通縮之后,大批東北煤炭技術工人成建制南下,加入WTO之后的煤炭價格井噴,令他們衣食無憂,“但現在是整個行業的崩塌,他們無處可去”。
接近國務院的人士表示,煤炭鋼鐵兩大行業里,前者問題更為復雜難解,這是座談會選擇在山西召開的原因,“如果鋼鐵行業更為難解,會議就會在河北召開”。相對而言,鋼鐵廠距離市區較近,職工再就業崗位較多;而煤礦則遠在山溝,與世隔絕,煤礦一旦退出市場,員工及其家屬的安置就成為難題。
盡管李克強在1月4日的座談會上明確表示“更多采取市場的辦法”,但無論會中還是會后,因應過往煤鋼國企的體制慣性,建議中央政府更多采取計劃經濟辦法的聲音亦很響亮。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煤鋼國企、金融機構各抒己見,展開了新一輪圍繞煤鋼過剩產能的博弈。而無論采取何種手段,太原鋼鐵公司董事長李曉波對《財經》記者坦承,煤鋼過剩產能累積的經濟、社會成本已經形成,解決過程中的代價和陣痛不可避免。
在李克強總理離開太原之后,《財經》記者再赴山西,采訪這個資源大省煤炭、鋼鐵兩大支柱產業的現狀,特別是僵尸企業的癥結所在,以詳解這場巨大陣痛的來龍去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