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能源規劃或上半年出臺 新能源加強并網消納
2016/3/27 8:44:3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在3月19日中電聯召開的“2016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稱,“十三五”能源規劃已經形成初稿,預計在上半年出臺。據在3月19日中電聯召開的“2016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稱,“十三五”能源規劃已經形成初稿,預計在上半年出臺。
據悉,“十三五”能源規劃的首要政策導向是化解產能過剩,對于新能源主要是解決消納能力,并首次提出允許5%以內的適當棄風。
嚴重過剩行業三年不上新項目
近期,中石油公布年報顯示創16年來最差業績、大慶油田前兩個月虧損59億元、陜西最大國企延長石油緩發工資等一系列事件被曝出,傳統能源的產能過剩矛盾正逐步顯現。
何勇健表示,“十三五”能源規劃的首要政策導向就是化解過剩產能,對于煤炭、火電等已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傳統能源行業,“十三五”前3年原則上不上新項目。
在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中提到,計劃用3~5年時間推出煤炭產能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內蒙古、山西、山東、安徽等地都公布了本省的煤炭削減計劃。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火電裝機容量9.9億千瓦,火電設備平均利用4329小時,同比降低410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何勇健亦提到,煤電行業的問題不僅是過剩風險,還存在電力系統靈活調節電源比例偏低,調峰能力嚴重不足。
據了解,對于化解火電過剩,能源局將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煤電預警機制,對出現紅色、橙色預警的省份,將堅決遏制其煤電的發展,不會給該省電裝機。另外采取“緩建一批、取消一批、停建一批”煤電項目,緩解過剩風險。這一政策預計在近期公布。
除了煤炭等國內優勢資源,中國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能源行業亦有過剩的風險。
“能源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并不是去產能的重點,但也有結構性過剩問題。”安迅思能源研究中心總監李莉認為,去年國家向地方煉廠放開了原油進口權,煉化企業“洗牌”。但同時,國內的煉油、液化天然氣產能已經出現過剩,企業經營困難,這在東北、西北等地現象尤其嚴重。
李莉認為,對于石油天然氣領域,比起化解產能更重要的是供給側改革——支持企業的轉型升級、推進油氣領域市場化改革。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的能源需求將繼續放緩、能源價格也難以出現大幅度上漲,在此背景下,供需矛盾很難實現平衡,如果企業的財務情況加劇惡化,去產能將會更加復雜、困難。
隨著近期東北最大煤炭企業龍煤欠薪問題的爆發,煤炭行業的去產能的復雜困境也隨之顯現——龐大的職工需要分流安置、銀行不良貸款要解決、地方政府財政緊張、企業升級轉型動力不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