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鋼鐵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預測
2016/5/29 10:29:5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在全球鋼鐵產業的競爭地位將長期保持規模領先優勢, 鋼鐵產業資產規模與產業集群效應將直接影響全球鋼鐵產業的發展。全球鋼鐵產業競爭將集中在少數發達產鋼國與中國之間, 鋼鐵產業的競爭格局逐步清晰。同時,中國國內的鋼鐵產業集中度會不斷提高,將出中國在全球鋼鐵產業的競爭地位將長期保持規模領先優勢, 鋼鐵產業資產規模與產業集群效應將直接影響全球鋼鐵產業的發展。全球鋼鐵產業競爭將集中在少數發達產鋼國與中國之間, 鋼鐵產業的競爭格局逐步清晰。同時,中國國內的鋼鐵產業集中度會不斷提高,將出現幾家大型龍頭企業,但大型鋼鐵企業與中小型鋼鐵企業的競爭也將長期存在, 特別是地方民營中小型鋼鐵企業,將對國內鋼鐵產業產能、價格等波動起到重要作用, 甚至可能在更為不確定的經濟波動中占據優勢地位。分析目前我國鋼鐵市場現狀,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我國鋼鐵產量將逐步下滑;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經濟發展需要,未來市場需求仍有很大增長空間。
一、鋼鐵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2014 年國內粗鋼產量 8.23 億噸左右,表觀消費量約為 7.39 億噸; 2015 年國內粗鋼產量 8.04 億噸,表觀消費量為 6.98 億噸,粗鋼表觀消費量同比下降 4040 萬噸。 預計未來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在 6~7 億噸區間,加上考慮近兩年出口的 0.8~1 億噸變動范圍,則國內的鋼鐵產量需要在 6.8~8 億噸。
粗鋼產量、表觀消費量、 產能及產能缺口
注: 產能利用率為 75%,產能缺口=表觀消費量+出口,產能缺口為負數代表產能過剩
2015 年前三季度鋼材的主要下游如建筑業、機械、汽車、能源、造船、家電等行業均出現需求低迷、生產萎靡的狀況,僅有汽車在第四季度受購臵稅減半影響出現了產銷量的增長。下游行業的萎靡態勢向上游鋼鐵行業傳導,需求下降成為2015年鋼鐵行業困境的主要原因。
鋼鐵行業大中型企業利潤率及產能利用率
上市鋼企盈利能力及產能利用率
1、2015年,上市建筑工程企業(SW)收入和凈利潤增速持續放緩。2015年,上市建筑工程企業(SW)共實現營業收入36152.64億元,較2014年增長4.70%;實現營業利潤1400.31億元,較2014年增長5.15%;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000.57億,較2014年上漲7.56%。
上市建筑工程企業(SW)營運數據匯總(億元)
上市建筑工程企業(SW)營運數據增速(%)
2、2015 年機械行業整體營業收入呈現增長態勢,按照申萬機械行業統計,2015 機械行業共有上市公司267 家,共實現營業收入7627 億元,同比增長8.75%。凈利潤繼續下滑,全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324 億元,同比下降-14.52%。凈利潤率4.25%,相比于2011 凈利潤率8.81%的高點下降了超過50%。
2015 年機械行業經營狀況(調整前)
類別20152014201320122011營業收入7627.357013.676891.726746.96979.71YOY8.75%1.77%2.15%-3.34%營業成本5954.695482.895432.525261.095412.17YOY8.60%0.93%3.26%-2.7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323.96371414.47474.17615.17YOY-12.68%-10.49%-12.59%-22.92%凈利潤率4.25%5.29%6.01%7.03%8.81%毛利率21.93%21.83%21.17%22.02%22.46%銷售費用率4.89%5.08%4.77%4.75%4.35%管理費用率9.82%8.91%8.23%7.77%6.81%財務費用率1.64%1.66%1.19%1.23%0.91%2015 年中國機械行業經營狀況走勢
2015 年中國機械行業經營費用規模
3、 2009-2015 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快速增長,2015 年汽車銷量接近2500 萬輛。與之相對應,中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從2007 年的0.57 億輛達到2015 年的1.72 億輛,翻了不到兩番,年復合增長率約14.8%。照此速度發展,預計2020 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突破2 億輛。
2010-2015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銷情況
2011-2015年我國電動汽車產量走勢圖
4、 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3倍以上,16一季度產銷增速放緩。在政策的強力刺激下,201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34.05萬輛和33.11萬輛,增速高達333.7%和342.9%。之前一直不被看好的“2015年累計5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銷目標最終接近完成。新能源汽車在汽車銷售中的占比也首次突破1%這一重要臨界點。尤其是下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呈井噴態勢,高達26.42萬輛和25.84萬輛,分別占全年產銷量的77.6%和78.0%。2016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達62663輛,銷售58125輛,產銷量環比大幅下滑。與上年同期近3倍的產銷增速相比,16一季度僅約一倍的增速表現也略顯平庸。16一季度 表現低于市場預期與多種因素相關:新能源汽車銷售原本就具有前低后高的特點;2016年國補政策的調整以及地補政策出臺較晚;查騙補事件的發酵;推廣目錄的推倒重來等均影響了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表現。
2013-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
5、2013年,全國造船完工量453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4.7 %,其中海船為1551萬修正總噸;新承接船舶訂單量698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42.2%,其中海船為2281萬修正總噸。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1310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2.5 %,其中海船為4246萬修正總噸,出口船舶占總量的88.1%。
2009-201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
6、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數據,2007年中國家電行業銷售產值為 5,952.80 億元,而 2014 年銷售產值達到 1.4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均高于13%。
2010~2014年中國家電銷售產值情況
根據中國家電網的數據,2012年中國小家電的整體市場規模約為1,673億元。預計至 2015 年,中國小家電市場規模將增長至 2332 億元,2013-2015年復合增長率為 11.15%。
2009-2015年中國小家電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2009-2014年中國小家電行業市場零售額
2015 年,我國鋼材產量(含重復材)產量達到 11.23 億噸,而同期粗鋼產量僅為 8.04 億噸,我國粗國目前的成材率大概為 97%到 98%,則鋼材產量(不含重復材)應為 7.8~7.9 億噸區間。目前鋼材產量(含重復材)遠高于粗鋼產量一方面是因為鋼材連鑄等環節造成的重復統計,另外一方面是地條鋼的大量存在,地條鋼多以螺紋鋼、線材等形式存在。
2010-2015年中國鋼材產量與粗鋼產量
2010-2015年中國鋼材產量與粗鋼產量差額
2013年粗鋼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7.1%,2014年同比下降3.29%,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71%。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進入峰值區的特征明顯,市場需求大幅增長已經成為歷史,今后若干年粗鋼表觀消費量將在一定區間內波動,略微增長或有所下降均屬正常。
從 2015 年粗鋼產量的地區分布來看,華北、華東、華中及東北地區是粗鋼生產的重要區域;而以省級行政單位分布來看, 河北省毫無疑問是全國第一鋼鐵重鎮。 2015 年河北省粗鋼產量為 1.88 億噸, 粗鋼產能 3 億噸, 粗鋼產能利用率為 63%, 低于全國 67.17%的平均水平。
2015 年中國粗鋼產量集中度分析
2015 年粗鋼產量省份集中度分析
二、鋼鐵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據相關數據顯示: 2011 年到 2014 年河北省分別淘汰煉鐵產能 936 萬噸、 115 萬噸、 130 萬噸、 1378.5 萬噸,累計淘汰煉鐵產能 2559.5 萬噸;分別淘汰煉鋼產能 1608 萬噸、 0 萬噸、108 萬噸、 1077 萬噸,累計淘汰煉鋼產能 2793 萬噸。“十二五” 期間河北省累計壓減煉鐵產能 3391 萬噸、煉鋼 4106 萬噸,據此推算 2015 年河北省壓減煉鐵產能 831.5 萬噸、煉鋼產能 1313 萬噸。 而 2015 年全國淘汰煉鐵產能 1300 萬噸、煉鋼產能 1700 萬噸,意味著2015 年壓減產能的 70%都發生在河北省。 2016 年河北省將壓減煉鐵產能 1000 萬噸、煉鋼產能 800 萬噸,以上意味著 2017 到 2020 年將淘汰產能 9200 萬噸,每年淘汰 2300 萬噸。
2005年鋼鐵行業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實際上,中國鋼鐵產業2013和2014年前10位鋼鐵企業鋼產量占總量分別為36.23%和35.66%,產業集中度明顯較低。而日本產業集中度高達75%以上,歐盟為72%以上,美國為61%。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鋼鐵產量達到8.2億噸,占世界鋼鐵總產量的二分之一左右,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但盡管我國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卻沒有規模和技術等均達到世界一流的大企業,這與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有很大關系。產業集中度低不利于行業資源優化配置、不利于國家宏觀調控作用的發揮、不利于增強中國鋼鐵企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為此,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十分有必要,兼并重組是關鍵。而兼并重組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跨越3個障礙。
1、 必須堅持市場準入和監管的統一,市場規則的公平開放透明;
2、 要明確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合理劃定股權比例,消除中小民間資本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顧慮;
3、 國有企業要淡化行政化,民企要弱化管理家族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運行、規范管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