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特點分析
2016/7/13 10:55:5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我國汽車行業現狀我國汽車工業經過近 60 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從工業總產值看,1998 至2012 年間,我國汽車工業總產值從2,787.3 億元增加到3.58 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4.1%提高至4一、我國汽車行業現狀
我國汽車工業經過近 60 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從工業總產值看,1998 至2012 年間,我國汽車工業總產值從2,787.3 億元增加到3.58 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4.1%提高至4.5%;從工業增加值看,1990~2013 年間,汽車工業增加值從120.5 億元迅速增加到8,606.2 億元,提高70 倍有余;占全國GDP 的比重也從0.65%提高至1.46%。
從汽車產銷量來看,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世界市場格局,中國汽車市場的年產銷量分別由2001 年的233 萬輛和237 萬輛,迅速上升至2014 年的2,372.29 萬輛和2,349.19 萬輛,占世界汽車產銷量的比重由2001 年的4.2%和4.1%,上升到2014 年的26.44%和26.62%。
2005 年-2014 年中國、世界汽車產銷量(單位:萬輛)
建國以來,經過60 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成汽車制造體系和零部件配套體系,可生產包括乘用車、客車、載貨車在內的全系列產品,并已經融入全球化汽車生產體系;同時,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也使中國市場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
二、我國汽車行業特點
①依靠合資模式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生產的汽車品種主要以載貨汽車為主,乘用車市場幾乎為空白。當時我國汽車行業的管理、技術和產品質量都和國際水平有很大差距。
改革開放后,我國正式把汽車工業列為國家支柱產業,并提出引入國外資金和技術力量,以合資的形式發展汽車產業的方針,確定了汽車工業“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的發展原則。從此,我國汽車工業走上了合資發展的道路,大眾、標致、福特等國外大型汽車企業開始與國內汽車企業對接,陸續成立了一些合資公司,1985 年上海大眾引進桑塔納的巨大成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汽車行業合資發展的速度。
②自主品牌發展快速,但與國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我國的自主汽車品牌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依托本國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從低端車型入手,以低價策略吸引消費者,快速擴大自身的生產和銷售規模,僅用10 年時間即把國內乘用車市場占有率提升到30%左右。
在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的同時,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也在逐漸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技術水平,同時還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場:一方面通過并購重組獲得國外成熟品牌的車型和技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產品銷往中東、南美及非洲地區,并且已經開始在這些地區建立生產基地,進行本地化生產。
不過與國外知名品牌相比,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仍然存在技術水平較低,生產企業及車型數量不集中,品牌影響力較小和產品附加值偏低等劣勢。
③消費結構主要以乘用車為主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汽車品種主要以載貨汽車為主,乘用車的種類和產量很少, 1980 年前后,我國轎車年產量只有約5000 輛,大部分的轎車市場需求只能靠進口解決。在確定以合資方式發展汽車產業的方針后,國家把轎車作為發展重點,2005 年,我國乘用車銷量第一次超過商用車,2014 年,我國乘用車產量接近2,000 萬輛。2006 年-2014年,我國乘用車市場的平均增速為20%左右,高于商用車市場9%左右的平均增速。
2006 年至2014 年我國乘用車及商用車銷售數據(單位:萬輛)
由上表可見,近幾年來,我國乘用車的銷售占比一直保持較高。
④乘用車消費市場以小排量車型為主
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汽車市場的消費結構逐漸改變,汽車產品的消費屬性逐漸從以前的奢侈品轉變為一般消費品。作為家庭用車,考慮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及油耗的因素,乘用車的車型結構趨向于輕型化、小排量化。
2009 年至2014 年,我國乘用車消費市場各級別車型的銷售占比
由上表可見,我國乘用車消費市場主要以A 級車為主,并且占比還在逐年增加,A級和A 級以下車型的銷售占比約在75%,占絕對多數。
⑤汽車零部件本土化
汽車行業具有全球化的特征,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汽車零部件行業已經形成了全球生產、全球采購的體系,整車生產企業按照一定的原則在全球范圍內對汽車零部件實行統一采購。
在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早期,大多數汽車零部件均采購自國外,這種境外采購模式不僅支付了高額關稅和物流費用,還在產品開發、意見交流和運輸環節耗費大量時間,影響了我國汽車行業和汽車生產企業的發展速度。
隨著我國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及零部件供應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幾乎所有的世界著名汽車零部件巨頭都進入了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中國本土生產的輪胎、玻璃和音響等零部件也出口海外市場。2006 年至2014 年,我國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由5,272 億元增長至29,074 億元,八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3.79%
2006-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