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及鋰電設備產量預測配圖
2018/7/24 12:41:5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7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為63.4萬輛,同比增長51.8%;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60.5萬輛,同比增長52.6%。其中,11月份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為12.2萬臺和11.9萬臺,同比增速分別為69.4%和83.1%。年初時2017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為63.4萬輛,同比增長51.8%;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60.5萬輛,同比增長52.6%。其中,11月份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為12.2萬臺和11.9萬臺,同比增速分別為69.4%和83.1%。年初時,由于《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6年第1-5批)》全部重審,使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增速大幅下滑,后半年隨著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的積累,月度銷量逐漸爬坡,年末時由于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可能提前退坡,整車銷量出現了搶裝“翹尾”行情。整體而言,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復合預期,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70萬輛,同比增長40%以上。
我國2016-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2016-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11月份,網傳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將下調,根據流傳的補貼調整方案手稿,新能源乘用車、客車、貨車及專用車的補貼額度均有下調,同時對于車輛的續航里程、質量能量密度、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等指標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我們認為若2018年補貼退坡,則整車企業和產業鏈其他企業都將提前面臨利潤被壓縮帶來的壓力,短期內或將抑制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我們保守預計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同比增速為40%。
2017年6月13日,工信部發布了第二次《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2017年9月28日工信部聯合多部委發布了雙積分制度的正式文件。正式文件中,細化了新能源汽車標準分,對于新能源汽車積分的考核推遲了一年,同時將執行雙積分制度的車企產量標準從5萬輛調整為3萬輛。雙積分制度主要是對于車企在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CAFC)和新能源汽車積分(NEV積分)兩項的硬性考核,其核心目的在于倒逼車企注重節能減排,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投入。我們認為雙積分政策確定了新能源汽車長期的發展趨勢,同時能加快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成熟。
我們預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200萬輛,動力鋰電池產量突破120Gwh,考慮到2025年汽車終端銷量的電動化率達到15%以上,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500萬輛。結合國家正在研討制定的燃油汽車退出時間表,我們堅定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具備長遠的景氣度。
預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30萬輛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預計2020年動力鋰電池產量突破120Gwh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2016年后半年起大多數動力鋰電池生產廠商提出了擴產能的計劃。到2020年規模以上電池供應商比亞迪、CATL、國軒高科和沃特瑪均有超過3倍以上的擴產能計劃,大批量中小企業均計劃將產能擴增至8Gwh以上,同時珠海銀隆、力信能源等在未來3年的產能擴建力度十分強。根據行業公開資料整理,預計到2020年全市場動力鋰電池累計產能將逼近400Gwh,對比2016年底約60Gwh提升超過300Gwh。根據調研了解,1Gwh動力鋰電池產能投資中鋰電設備額度約2.5-4億元,預計行業大范圍的產能擴建將帶動超過600-100億的鋰電池設備增量需求。
2017年后半年,不少鋰電池企業在放緩了新的產能擴建執行,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新的補貼政策抬高了動力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等標準,電池企業需要根據新的電池工藝來改進設備的型號、參數;第二,由于下游整車企業補貼發放較慢,使得電池企業的回款和資金壓力較大。目前,第二批新能源汽車補貼已經發放,我們預計電池企業的產能擴建將逐步落地,同時由于新能源汽車長期向上的趨勢確定,會不斷有新的資本進入,進一步加大設備采購量。據統計,近一年多以來鋰電產業鏈有近100起投資并購的大項目案例,涉及投資額超過1500億元,充分說明資本進入該領域的活躍度。我們預計2018-2020年鋰電設備市場規模保持20%以上增速。
2017Q3年中國動力鋰電池市場格局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預計2018-2020年鋰電設備市場保持20%以上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6年動力鋰電池出貨量為28Gwh,全年有效產能約56Gwh,產能利用率50%左右。預計到2017年底,各電池企業建成產能總計約130Gwh,全年有效產能約85Gwh,動力鋰電池出貨達到40Gwh,產能利用率在46%左右。可以明確的是,行業的產能過剩情況仍在加劇,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致使整車企業下壓動力電池價格,同時上游鈷、鋰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電池廠商受兩端擠壓,利潤空間進一步下降。因此,未來高端技術設備的升級以及產能增加形成的規模效應帶來的電池生產成本下降,將是核心的競爭因素。我們判斷隨著2018年可能到來的補貼退坡,將使得產業鏈中一些低端無效產能遭淘汰而出清,緩解產能過剩的情況,同時在下一步的市場格局競爭中,龍頭企業及對應的設備供應商將有機會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