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準備就緒 將擇機發射
2020/7/17 12:08:21 來源:人民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7月17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7月17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
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于5月底運抵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后,按照飛行任務測試發射流程,陸續完成了總裝、測試等各項準備工作。7月17日上午8時許,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發射場垂直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2小時后,將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安全轉運至發射區。后續,在完成火箭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工作,并確認最終狀態后,火箭將加注推進劑,按計劃實施發射。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于2016年1月批準立項,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將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本次任務為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
隨著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簡稱“大火箭”)發射準備的進展,有著“大火箭”座駕之稱的活動發射平臺也在其飛行任務中亮相。這套活動發射平臺創三個國內之“最”。
規模最大
我國現役的各型號發射平臺的規模是根據現役運載火箭的實際情況研制的,在“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建成之前,長征二號F火箭的發射平臺為國內最大的發射平臺。新研制的“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高近70米,相當于24層樓的高度;臺體的上表面面積達600多平方米,相當于一個半籃球場,整個平臺自重近2000噸。
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是由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承載能力最強、系統最復雜、技術最先進的發射平臺。
集成度最高
“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與以往的發射平臺相比,還少了供電車輛。發射平臺上集成了機械、電控、液壓、供配電、驅動控制、空調、環境保障、環境監測、視頻監視、照明、加注、供氣等系統于一體,而且首次設置了臍帶塔、擺桿、前置設備工作間、尾端服務塔、加注管路、供氣管路、噴水管路等多項設備,是機、電、液、氣一體化大型綜合性發射平臺。
為什么要將原來發射塔上的上百臺地面設備集成在發射臺上呢?原來,更多的測試工作、連接工作,都是在固定塔上完成。現在,火箭的總裝、測試、跟地面設備的接口關系,都可以在技術廠房完成。這樣在運輸過程中就能夠保持接口不變、狀態不變,可以直接運輸到固定塔。科研人員的目標是三四天就完成發射準備工作。如此一來,火箭在發射塔的準備流程可以成倍縮短。
技術最先進
在“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上表面,有12根像柱子一樣的支撐裝置,這是火箭在發射臺上的“座椅”,研制人員用了3年多的時間開發出了“十二點調平技術”,讓火箭可以“坐”得又直又穩,這不僅讓火箭受力較好,而且有利于火箭的瞄準、發射。
一般的火箭都是4個點支撐,但是“大火箭”的體積遠遠大于以往火箭,需要增加支撐點。研制人員借鑒了“三點調平技術”、“四點調平技術”,克服了技術跨度大、調整難度大等困難,研制出“十二點調平技術”。這項技術完全是自動控制的,以后,操作人員只要一按鍵,幾分鐘就可以使“大火箭”實現自動調平,安坐在發射臺上了。
除了這種直觀可以看到的先進技術外,還有一些看不到的“先進性”。比如,“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上法蘭之間連接所用的螺栓和相應的加載技術。
海南文昌發射場高溫、高濕、多鹽霧,但是合練任務期間,“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螺栓沒有一個生銹,這是因為在出廠前,技術人員對這些螺栓進行了防腐工藝處理。而且,他們還在安裝螺栓時采用了一種特殊技術,可以防止發射平臺在運行、工作過程中使螺栓發生松動,完全可以保證螺栓的可靠性。
“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上,像這樣的新技術還有十幾項,它們都是確保火箭安全、穩妥、可靠的基石。正是這些先進的技術,才讓“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先進性遙遙領先于國內已有的發射平臺。我們期待它“英姿颯爽”地將“大火箭”送上征程。(照片: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 張高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