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信辦印發《數字中國建設發展進程報告(2019年)》
2020/10/26 11:35: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消息,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印發《數字中國建設發展進程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梳理總結了各地區、各部門2019年信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消息,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印發《數字中國建設發展進程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梳理總結了各地區、各部門2019年信息化發展情況,分析了數字中國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提出了努力方向和發展重點。《報告》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一、數字中國建設向縱深發展
信息基礎建設邁出新步伐。IPv6規模部署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19年底,IPv6活躍用戶數達2.7億,占互聯網網民總數的31%,已分配IPv6地址用戶數達13.92億。5G商用全面提速,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國已開通5G基站13萬個,5G用戶快速增長。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優于10米,北斗三號衛星核心部件國產化率100%,北斗相關產品已出口120余個國家和地區。
信息技術創新取得新進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我國上升3個名次排在第14位,連續4年保持上升勢頭。信息領域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基礎性、戰略性技術產業發展和配套產業鏈建設不斷優化。
數字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保持快速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提升,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數字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產業數字化增加值占數字經濟比重達80.2%,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主引擎地位進一步鞏固,向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數字惠民便民取得新成效。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國際排名從2018年的第65位提升至第45位,在線服務達到全球“非常高”的水平。網絡扶貧行動目標基本完成并持續鞏固提升,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數字鄉村戰略深入實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互聯網給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搭建了橋梁,主要電商平臺上殘疾人網店超過17萬家,銷售額近300億元。
數字“一帶一路”建設收獲新成果。數字經濟伙伴關系網絡不斷拓展,中國—東盟信息港、中國—阿拉伯國家網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全面推進。截至2019年底,中國已經同137個國家、30個國際組織簽署197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與22個國家簽署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文件并建立合作機制。網絡互通深入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建成跨境陸纜和國際海纜。
二、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2019年,《“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年度目標任務較好完成,重大任務、重點工程和優先行動深入推進,數字能力建設持續增強,數字鴻溝加速彌合,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政府建設成效明顯,數字惠民服務不斷完善,數字國際合作繼續深化,數字紅利充分釋放,數字中國建設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的趨勢更加明顯,為全面完成“十三五”國家信息化發展目標,開啟“十四五”信息化發展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在數字能力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優化提升。千兆寬帶進入規模商用,在全國超過300個城市部署千兆寬帶接入網絡。網絡提速降費深入推進,固定和移動寬帶平均下載速率較2015年提升6倍以上,固定網絡和手機上網流量資費水平降幅均超過90%。基礎軟件生態加速發展,移動操作系統進入生態構建階段。人工智能技術深化融合應用,面向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學習算法等關鍵技術加快迭代創新。信息技術領域專利布局和知識產權保護增強。大數據產業保持高速增長,2019年產業規模超過8100億元,同比增長32%。工業互聯網快速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突破35億,全國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70個,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4000萬臺套,工業APP突破25萬個。
在數字經濟方面,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2019年,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1.4%和29.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產業數字化深入推進,我國重點行業骨干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70.2%、50.1%。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975億元,同比增長27%。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直播帶貨與小程序網絡零售加速發展,成為互聯網流量新入口。數字化“雙創”步伐提速,112家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孵化創新企業1.3萬余家,創建品牌2.5萬余個,電子商務年交易額超過4.4萬億元。區域數字經濟增長帶逐步形成,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數字經濟發展迅速。農村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應用,總體應用比例超過8%。
在數字政府方面,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關鍵進展。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整體上線試運行,接入地方部門360余萬項服務事項和一大批高頻熱點公共服務。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匯聚各地區政務服務事項數據2800多萬條、政務服務辦件數據5.51億條、總訪問人數10.4億人,注冊用戶1.35億。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共發布1300多個數據共享服務接口,近2000項群眾和企業辦事常用數據被列入部門數據共享責任清單。全國人大建設完成法規備案審查平臺。全國政協開通委員移動履職平臺進行網絡議政遠程協商,近2000名全國政協委員在移動履職平臺上發表1.4萬余條意見建議。智慧法院建設加速推進,中國裁判文書網累計公開文書9600余萬篇,累計訪問量突破450億人次。中國法律服務網累計訪問13億人次,實現公共法律服務“抬頭能見、舉手能及、掃碼可得”。全國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2.0版啟動試點應用,開啟新時代檢察信息化辦案新模式。各地區“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跨區通辦”漸成趨勢,“掌上辦”“指尖辦”逐步成為政務服務標配,不斷優化營商環境,2019年我國在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大幅上升至31位。
在數字社會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生態環境的數據化管理技術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全國環境監測網絡持續健全,為開展污染防治監管執法聯防聯控提供精準支撐。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加快完善,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全面提升。“互聯網+人社”行動成效顯著,社保卡全國持卡人數達13.05億人,覆蓋我國93.2%人口。新型智慧城市分級分類推進,省級智慧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提升,上海、深圳、杭州、北京、廣州、重慶、天津、寧波、福州等智慧城市建設走在前列,雄安新區、浦東新區、兩江新區、濱海新區、貴安新區、西咸新區等智慧新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長三角、粵港澳和京津冀等智慧城市群建設積極探索創新。數字鄉村建設成效逐步顯現,2019年農村寬帶用戶數達1.35億戶,比2018年末增長14.8%,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能力、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數字惠民方面,不斷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教育信息化2.0行動加速推進,全國中小學網絡接入率達98.4%,92.6%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上線慕課課程數量增加到1.5萬門。“學習強國”已開通114家主流媒體的“學習強國號”,手機客戶端在14家應用商店的下載量達7.05億。“共產黨員”教育平臺、遠程教育平臺播出節目1.3萬余個,干部網絡學院課程增加至1.1萬余門。“互聯網+醫療健康”駛入快車道,1900多家三級醫院初步實現院內醫療服務信息互通共享,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持續完善。智慧交通讓出行更加便捷,全國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ETC)用戶突破2億,部分機場實現從購票到機艙口的全程“刷臉”。數字化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國家圖書館超過2/3的善本古籍實現了在線閱覽,“一鍵游”“一部手機游”等移動應用端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智慧廣電建設加速提質升級,移動應用豐富人民群眾生活。網絡扶貧五大工程縱深推進,五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共支持4.3萬個貧困村光纖網絡建設和9200多個貧困村4G基站建設,基礎電信企業推出資費優惠,惠及超過1200萬戶貧困群眾。
在數字治理方面,數字中國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戰略規劃引領作用不斷加強,《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戰略政策出臺。網絡空間正能量更加充沛,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資源不斷豐富。《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相繼出臺,網絡綜合治理更加完善。數據安全保障不斷強化,《數據安全管理辦法》等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法治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電子商務法《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發布實施。《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印發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法規政策體系日趨完善。數字治理規則逐步建立,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個人信息保護等相關管理制度機制不斷健全。
轉自:中國證券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