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皖西農村走來的“耕海牧洋”人把更多水產品送上老百姓餐桌
2021/1/11 23:27:51 來源:央視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從一個吃不飽飯的農村娃成長為博士生導師,20多年來,楊紅生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他們的研究讓漁民有了穩定的收益,讓渾濁的近海變得蔚藍,讓海產品價格變得親民,讓老百姓餐桌上的海產品變得更豐富更健康。楊紅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從一個吃不飽飯的農村娃成長為博士生導師,20多年來,楊紅生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他們的研究讓漁民有了穩定的收益,讓渾濁的近海變得蔚藍,讓海產品價格變得親民,讓老百姓餐桌上的海產品變得更豐富更健康。
“讓每一個人都能吃上健康優質的水產品”
1964年,楊紅生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四季多以紅薯果腹,夏秋交替,更是有上頓沒下頓。童年時的楊紅生,除了紅薯,唯一能補充營養的就是稻田里的黃鱔,這也是村里人偶爾能吃到的美味。對于很多家庭來說,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魚,魚就是楊紅生兒時記憶中最美味的食物。
楊紅生總在想,要是能讓村里家家戶戶都吃上魚就好了。帶著這個信念,他努力學習,初中時,每天都用一盞帶著風罩的煤油燈學到半夜,清晨又早早起床趕赴8里外的學校,開始新一天的學習。十年寒窗,楊紅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中農學院水產系(現為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
皖西鄉村現狀
得知楊紅生考上了大學,親戚們每家出5元給他湊齊了學費和路費,這在當時的農村來講是一筆巨款。至今讓楊紅生記憶猶新的是,姑姑為了支持他上學,撿了一個月麻根,拿到集市上賣,才換來這寶貴的5元錢。
看著親人們期盼的眼神,楊紅生的眼眶濕潤了。帶著湊的60元錢,楊紅生踏上了求學之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掌握本領,改變村民們的生活。
大學時代的楊紅生
大學期間,楊紅生刻苦鉆研,各科成績都十分優異,只要有機會去現場實習,他總是沖在第一個。他從來沒忘記家鄉,在所學的知識中,楊紅生特別重視系統學習黃鱔的生物學特征、苗種繁育和增養殖技術。本科快畢業時,楊紅生迫不及待地想回家鄉工作,卻遭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他們對楊紅生說:“我們家寧愿窮一點也沒關系,你一定要有出息。”楊紅生沉默了,的確,僅僅是本科學歷很難解決產業化中面臨的難題,這有悖于他的初衷。
楊紅生決定深造,取得碩士學位后,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93年,楊紅生第一次來到青島,就讀于青島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師從著名養殖水域生態學家李德尚。第一次看到大海,楊紅生低頭嘗了一口海水,“是咸的”,站在棧橋上感受著大海,他的蔚藍夢就此生根發芽。
楊紅生在海邊做調查研究
“我一定要改善漁民的生活條件”
攻讀博士期間,楊紅生重點開展了池塘生態養蝦研究,在養殖場里一住就是6個月。每天清晨5點起床,晚上十一二點結束,巡塘、監測、投喂、處理數據。由于長期泡在水里,楊紅生膝蓋以下都潰爛了,但他仍然堅持研究,體重從140斤瘦到了110斤。他深刻地感到,改善漁民生產和生活方式刻不容緩。
1996年,楊紅生來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跟隨被稱為“扇貝之父”的著名科學家張福綏院士,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我國櫛孔扇貝突然在山東半島大面積死亡,那時櫛孔扇貝是山東半島沿岸主要的養殖對象,不少企業因此陷入虧損,漁民面臨嚴重的生計問題。
楊紅生和張福綏院士一同前往現場,調查后發現,養殖密度過大、環境惡化等眾多原因,導致櫛孔扇貝病害暴發,大面積死亡。他們提出三條解決方案:一是強調健康苗種培育,二是堅持離岸稀養,三是避開高溫提前收獲。方案實施后,取得了明顯成效。
楊紅生在實驗室觀察海參生長狀態
解放漁民的雙手,讓漁民工作更輕松、生活更體面,一直是楊紅生關注和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近海海域局部環境惡化,漁業資源嚴重枯竭,經常出現漁民出海百里卻空網而歸的情況。淺海養殖區的漁民在收獲海參和鮑魚等海產品時,只穿著簡陋的防水服或潛水衣,沒有其他御寒措施,日積月累,下水的漁民都得了關節炎。漁民們需要長期進行水下作業,血液中氮氣含量大,易形成空氣栓塞,中風風險增加,威脅生命。由于近海被污染,很多漁民還要冒著巨大的風險潛到更深的海中,在水下,他們看不見摸不著,作業效率極其低下。
看到漁民們的作業條件如此艱苦,產量卻很低,甚至不如其他國家的一半,他下定決心,首先要實現漁業生產機械化,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改善近海生態環境,增加漁業資源。
楊紅生考察海洋牧場建設
構建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
2003年,楊紅生在澳大利亞訪問學習期間,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在南澳大利亞州,當地的研究部門特別重視海草,他們會定期在沿海監測海草種類、分布和生物量,每年還會出一份專門記錄海草的圖集。楊紅生認為這項工作值得借鑒,因為海草床生態系統屬于濱海濕地,是“自然之腎”和“生物超市”。海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同時也是諸多海洋生物的索餌場、產卵場、育幼場和庇護場,它對整個海岸帶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回國后,楊紅生調查發現,我國海草床和海藻場大面積消失,近海生物資源明顯衰退,生物多樣性降低,漁獲物70%以上是小型中上層魚類,亟待開展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而海洋牧場是環境保護、資源修復和漁業持續產出的重要途徑。經過十多年聯合科技攻關,楊紅生帶領團隊創建了“生態優先、陸海統籌、三產融合、功能多元”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取得了海洋牧場生境系統化構建、資源生態化養護和安全信息化保障等系列創新性成果。
楊紅生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年會
近年來,山東半島持續高溫,海水池塘水溫高達33℃以上,導致養殖海參大規模死亡,漁民們血本無歸。楊紅生帶領團隊連續12年開展海參良種選育和健康增養殖研究。2017年,終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培育出了耐溫高產的海參新品種,從種質上解決了高溫困擾產業的問題。但楊紅生沒有滿足,仍然在研究培育更多具有優質性狀的海參新品種。他說:“科學研究促進產業發展,我們的工作永無止境。”
除了科研工作,楊紅生還以導師身份帶出40個博士和12個博士后。他強調科研教育的師生接力,可以大大延長每個人的學術生涯,從而實現學術思想和創新成果的不斷產出。
楊紅生為博士畢業生扶正流蘇
如今,年近六旬的楊紅生仍然奮斗在科研一線,通過他和團隊的努力,成果在山東、河北等海灣型和島礁型海洋牧場得以應用,示范區多保持一類水質標準,資源量增加 7倍以上,萊州灣海洋牧場漁民平均年收入由5萬元提高到17萬元。
令人自豪的是,當今世界每養殖三條魚就有兩條是中國的,在大眾的餐桌上,水產品隨處可見,楊紅生“讓人人都能吃上魚”的愿望早已實現。“我要把海洋牧場的概念搬到家鄉,做淡水的生態牧場。”現在,他想把“海洋牧場”的概念與內陸淡水生態漁業相結合,構建“水域生態牧場”,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品嘗到健康、優質的水產品。(資料來源:鄉村振興人物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