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薯類女王”扎根土地35年 讓土豆變“金豆”
2021/1/11 23:32:23 來源:央視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科技助力產業扶貧20余年,金黎平的足跡遍布全國特困連片區和三區三州的馬鈴薯主產縣,她帶領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使貧困地區馬鈴薯種植平均增產22.5%,每畝平均增收542.8元。金黎平,從事馬鈴薯科研工作35年,是最“懂”馬鈴薯的博士,更是馬鈴薯科研領域的首席。她是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農業農村部薯類生物學和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農業農村部薯類專家指導組組長、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馬鈴薯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首席專家。
金黎平曾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章、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以及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群眾游行中,金黎平作為杰出代表登上了“鄉村振興”的方陣彩車!金黎平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育成了中薯3號、中薯5號和中薯27號等30多個中薯系列新品種,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國際塊根塊莖類作物學會授予她終身成就獎。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頒獎現場(前排右一)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鄉村振興”方陣彩車
2017年,金黎平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也許你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她培育的土豆,你可能吃過!
金黎平培育的馬鈴薯
也有一些土豆,你可能見都沒見過。
金黎平培育的馬鈴薯
35年來,金黎平一直扎根農村大地,常年風吹日曬,她的臉曬得很黑。科技助力產業扶貧20余年,金黎平的足跡遍布全國特困連片區和三區三州的馬鈴薯主產縣,她帶領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使貧困地區馬鈴薯種植平均增產22.5%,每畝平均增收542.8元。金黎平說:“只有扎根當地的農技人員和科研人員,才是永遠不走的脫貧攻堅主力軍。”
“寶貴的生命是干事的,要對社會有貢獻”
“爭強好勝、不服輸”,這是金黎平對自己的評價。金黎平出生在浙江省東陽市的一個小村莊,1977年恢復高考后,她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本科的,作為“全村的希望”,大學畢業后,金黎平選擇繼續讀研。1984年,金黎平考取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生,從此便在馬鈴薯產業扎下了根。金黎平說:“人的生命真的很寶貴,寶貴的生命是干事的,要對社會有貢獻,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去幫助更多的人!”
2003年起,金黎平帶領團隊在六盤山區的寧夏固原涇源縣和原州區建立了馬鈴薯研究試驗基地。為了節省時間,金黎平和同事在固原山區時,常常帶著干糧下田,中午在田邊簡單吃一點,鋪個蛇皮袋席地休息一會兒接著干,直到晚上八九點,回了住處,還要繼續整理資料。他們一顆一顆地采收、分裝,一份一份地登記、評估,一個一個地整理、歸類,培育出1萬多個基因型,采集3000多份技術資料,篩選出適合當地栽種的優良品種。當地農民對他們欽佩有加:“和我們一起勞動時,很難分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
因為常年下地干活,金黎平的一些漂亮新衣服也沒機會穿,她有時候打開衣柜看一看,用手摸一遍。后來,金黎平也釋然了:“臉黑不黑、衣服漂亮不漂亮都不重要,只要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在別人眼里都是美麗的。”
金黎平長期擔任寧夏和甘肅科技服務專家,并擔任寧夏科技廳種業重大專項的首席專家,帶領項目團隊努力提升寧夏馬鈴薯種業研發水平。金黎平和同事協助當地編寫了《寧夏西海固貧困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和《寧夏種薯生產技術規程、質量控制規程》;他們引進了100多個馬鈴薯品種,選出多個適合當地栽植、增產增收的優良品種;他們指導寧夏建成西吉、原州、涇源、永寧4個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他們在寧夏舉辦很多次培訓班,培養數百名技術人員……
如今,寧夏的馬鈴薯由昔日供人充饑的土豆,變成了在市場上俏銷的“金豆”,馬鈴薯一躍成為寧夏固原地區脫貧致富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在“馬鈴薯之鄉”西吉縣,農民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來源于馬鈴薯,家家蓋起了新房。
一輩子就是干好這一件事
多年來,金黎平一直帶領團隊奔波在科技扶貧第一線。馬鈴薯種植季節性很強,科研更不能錯過時間,金黎平團隊的試驗田分布在全國各地,風雨兼程便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一次出差,金黎平和同事從北京出發到甘肅,在田里干了半天,繼續轉戰,四五個小時后趕到固原,匆匆吃了幾口飯就下田干到半夜才收工。第二天凌晨6點,他們又驅車奔赴陜西榆林,直到晚上7點鐘才趕到。接著,他們又去了山西五寨、大同,內蒙古集寧、呼和浩特,河北張北,最后回到北京,7天跑了6個省市自治區。在金黎平看來,農民增收后樸實的笑容,就是她堅持做好這件事最大的動力。
2014年,金黎平和團隊正在壩上工作,突然下起暴雨,為防止雨水浸泡育種材料,她和團隊連夜搶收土豆。返程途中,迎面行駛的大貨車違章越線,撞向金黎平團隊的車,導致多人受傷,坐在首車副駕駛座上的金黎平傷勢最重,鼻骨骨折、額頭縫了10針。當時金黎平沒通知家人,也沒有回京治療,依然和團隊一起堅守在壩上。“我是團隊‘主心骨’,我要是走了,他們心里會沒底。”金黎平說。
35年來,金黎平主持完成了20多項國家重要課題,育成了30多個鮮食和加工用新品種在全國推廣,僅育成的早熟品種就累計推廣了7800多萬畝。2011年,金黎平入選 “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2016年,獲得國際塊根塊莖類作物學會終身成就獎;201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只有扎根當地的農技人員和科研人員才是永遠不走的脫貧攻堅主力軍
作為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擔負起產業扶貧的重任,積極參與國家層面馬鈴薯產業頂層設計。近4年來,她組織和帶領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在連片特困區開展了300多項試驗示范,累計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000多萬畝,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近2500次,發放技術資料近25萬多份。
金黎平從貧困地區對品種資源和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入手,分別在連片貧困區馬鈴薯主產區河北張家口、甘肅定西、甘肅秦王川、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湖北恩施、貴州畢節和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等地建立了研發和示范基地及專家工作站,長期致力于科技精準扶貧,被多地政府聘請為科技專家和顧問,幫助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建立研發基地,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培養人才和培訓技術人員,推動馬鈴薯成為扶貧 “金豆豆”。
在產業扶貧同時,金黎平也一直牽掛著那些因貧失學的孩子。1998年開始,她在江西九江、四川北川、廣西大化、寧夏西吉和貴州畢節等地,通過向學校捐書、捐款和定向資助等多種方式助學。2012年開始,金黎平連續7年捐款資助6名貧困學生完成初中和高中學業,其中,有3名學生順利考上大學。2017年,金黎平捐贈了50萬元,與畢節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助學基金,將資助750名畢節地區農村貧困學生。
馬鈴薯花,不是百花叢中最艷麗的,但卻是最獨特的。金黎平正如馬鈴薯花一般,連接著深藏于地下的累累碩果,擔負著科技興農的使命責任,承載著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資料來源:鄉村振興人物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