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行業轉型遇“碳中和” 造車新勢力支招啃下“硬骨頭”
2021/6/15 14:12: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新網重慶6月14日電 (馬佳欣)“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新考驗和機遇。作為產業鏈涉及上下游多個行業的支柱產業,汽車業如何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中新網重慶6月14日電 (馬佳欣)“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新考驗和機遇。作為產業鏈涉及上下游多個行業的支柱產業,汽車業如何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新能源汽車如何實現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價值創造與升級?新能源汽車有何發展痛點和解決之道?2021重慶國際車展在此間舉行,小鵬、理想、零跑等造車新勢力齊聚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共商新格局下的汽車行業發展之路。
吳寶軍:新能源汽車面臨三大痛點
“2021年是新能源汽車爆發的元年,幾乎所有客戶在對比買車的時候都會考慮電動車,與此同時,新能源車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電氣化與智能化的技術加速融合、不斷發展。”零跑聯合創始人、董事兼總裁吳寶軍認為,新能源引領的技術變革為整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還面臨幾大痛點。
第一是電池及充電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商業化的速度和技術發展的速度尚未全部符合新能源汽車的效率需求。
第二是成本的難以把控。發動機及傳動系統成本只占傳統汽車成本的25%,而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成本占到了成本的50%,而且“三電”的主要原材料是鋰、銅等疫情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暴漲,銅和鋰都在其中,更加雪上加霜。
第三是銷量規模與傳統汽車相比相去甚遠。國內新勢力造車、單一整車廠還沒有出現新能源車型年銷量超過20萬輛的企業。而對傳統汽車來講,20萬輛才剛剛跨過生死門檻,60萬輛是規模化競爭的門檻,100萬輛才能初定誰是英雄。
如何解決以上痛點?“快是應對行業變革的法門。技術要快迭代、快融合,銷量要快增長,才能在瞬息萬變的行業浪潮下獲得機會。”吳寶軍說。
楊大勇:“碳中和”是龐大的系統工程
長安新能源總經理楊大勇認為,由于汽車產業鏈比較長,汽車行業的“碳中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應該把整個循環經濟囊括其中。以一輛燃油型SUV為例,根據碳測算,汽車零部件制造占比為14%,整車制造環節為1%,燃料生產環節為9%,整個生命周期燃料使用的碳排放達到76%,占大頭。“碳中和”考驗著企業的戰略智慧。
“汽車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所有中國品牌和產業鏈伙伴要一起團結起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及時響應國家的政策要求,共同創造更加低碳的汽車生態。”楊大勇說。
楊大勇介紹,長安汽車正堅定不移向智能低碳轉型,在“第三次創新創業”計劃指導下,長安汽車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品的轉型;堅持技術創新、加速核心技術突破;貫徹低碳的設計理念,提供更加環保的出行體驗;建立輕捷高效的綠色制造體系,加快低碳制造的發展。
何小鵬:智能化將對“碳中和”起到關鍵作用
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認為,“碳中和”目標對傳統燃油動力甚至混合動力都會帶來沖擊,但純電、氫能源會被推著往前走。
對于中國汽車企業而言,“碳中和”為全球化帶來了新的挑戰。目前國內出口到全球的汽車,絕大部分是大排量。在此基礎上,何小鵬建議車企應重視兩大方向:其一是如何形成全產業鏈條的“碳中和”,其二是如何保護好數據隱私。
智能化和“碳中和”是否存在關系?何小鵬認為,充電體系中如何使能量被更加充分地利用,如何幫助用戶更有效、更輕松地保護環境,這其中就牽扯到智能化的關鍵作用。
“最早的無人駕駛可能來自于夜晚開車,在大家睡覺的時候,車輛應該自動駕駛開出來去自動充電,提升效率并降低碳排放,智能補能就是碳中和的一個有效嘗試”。何小鵬稱,這便是智能化對“碳中和”的變革。
沈亞楠:為用戶打造愿意買的低碳車
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認為,對車企來說,想要實現“碳中和”,更需要關注如何打造一輛消費者愿意買的低碳車,因為大多數消費者并不會僅僅因為低碳就去選擇一輛新能源汽車。
沈亞楠分析,目前來店的潛在客戶基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理想ONE賣得好也是因為產品定位主要面向家庭用戶。
“無論選擇純電路線還是增程路線,只要能夠將傳統燃油動力轉化為適合消費者的新能源動力,就是對節能減排最大的幫助。”沈亞楠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