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僑城以“美”塑形,鑄就鄉風文明之魂
2021/10/20 14:21:55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華僑城立足項目地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依靠路徑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打磨出一份份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華僑城方案”,展現出鄉村振興中的文旅力量和央企擔當。10月16日至17日,以“新發展格局下的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第六屆安仁論壇在四川成都大邑縣安仁鎮舉行。本屆安仁論壇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務院參事室、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國家部委機構引領,匯集三十余家中央企業和數十位鄉村振興各領域精英,從政策與實踐層面探尋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方案,助力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和著力點。與論壇同期,與會嘉賓、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等各界人士走進論壇主辦方之一——華僑城集團在西部的多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示范項目,通過對華僑城鄉村振興實踐成效的深度調研,見證華僑城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突出成效。
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華僑城立足項目地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依靠路徑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打磨出一份份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華僑城方案”,展現出鄉村振興中的文旅力量和央企擔當。
塑形鑄魂: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
建設美麗鄉村,既要美在“面子”,更要美在“里子”。華僑城既注重以“美”塑形,也不忘鑄就鄉風文明之魂,讓綿延賡續的文明鄉風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核。
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小普希村,華僑城基于“一戶一特色,一屋一方案”的原則保護性提升村容村貌,依托基諾兒女世代守護的茶山和當地富饒的自然資源、特色文化,推動文旅、茶旅、康旅等產業融合,點對點幫扶打造全村經營業態互補模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帶動整村致富。
鄉村振興,也必須以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教育振興為基礎。教育既承載著傳播知識、塑造文明鄉風的功能,更為鄉村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華僑城堅持把鄉村振興和文化旅游人才培育放在突出位置,以主動送課上門、人才掛職鍛煉、開展美麗鄉村和文化旅游專題培訓等方式,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厚積薄發:既“創造范式”又“凝煉模式”
2020年以來,華僑城深化與貴州省黔東南州的戰略合作,并將幫扶區域延伸至內蒙古科右中旗、四川馬邊縣、甘肅臨夏州等地,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以實際行動增強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迄今,華僑城已在京津冀、長三角、中西部以及海南、云南等區域,建設和運營近30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項目;在建設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以及定點幫扶貧困縣的資金投入累計達163.5億元,幫助16萬貧困群眾脫貧出列,通過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所形成的開放式景區年接待游客量達4000萬人次。
文旅賦能:以“產業優勢”促“戰局勝勢”
在“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引領下,華僑城依托主責主業,充分利用城市綜合開發運營、全域旅游、新型城鎮化、文博文創等多業務特長和全國布局優勢,逐步形成以文旅融合為基礎,鄉村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為核心,田園創新產品為支撐的“華僑城模式”。
作為華僑城“美麗鄉村”系列首個產品,南岸美村將農業和康旅結合,實現農田集約化有機化生態化治理,構建起美田、美宿、美食、美院產品體系,形成“藝術美學+三產聯動”模式。截至2021年7月,南岸美村已實現年游客接待量11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3.2萬元,較2017年增幅達到200%。
在眾多美麗鄉村項目建設過程中,華僑城積極探索并逐漸形成以廣東深圳光明·歡樂田園、四川成都黃龍溪歡樂田園等為代表的“歡樂田園”系列產品,成立歡樂田園專業公司,打磨出以“可行性指標研判、產業導入、規劃管理、資產包管理”為核心的美麗鄉村項目投資拓展工具,構建起“美麗鄉村EPCO”能力體系與“美麗鄉村標準化運營”管理體系,形成華僑城獨有的美麗鄉村建設及運營模式,推動鄉村在地化及內生動力融合發展,形成有前瞻、有系統、有潛力的創新發展路徑,逐步建立起對外輸出運營能力。
躬身踐履、奮栮爭先。華僑城將始終把企業命運置于國家、民族發展軌跡之中,積極響應國務院國資委有關號召,充分發揮好文化旅游“國家隊”“頂梁柱”的帶頭作用,爭做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中國鄉村振興先行者和探路者,助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為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