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創新怎么干?代表委員這樣說
2022/3/7 14:16:03 來源:新華社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未來,科技人才如何用?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怎樣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來自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們圍繞科技創新熱點話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大國創新怎么干?代表委員這樣說
新華社記者胡喆、董瑞豐、田中全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資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領域實現新突破……過去一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未來,科技人才如何用?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怎樣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來自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們圍繞科技創新熱點話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科技人才如何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鉆研、盡展其能。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深有感觸:“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人才的競爭。”
“要敢于創新,敢于質疑,秉持科學精神,大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袁亞湘呼吁,一定要營造好環境,讓科技工作者真正安心去做研究。
如何進一步鼓勵科研人員潛心工作、大膽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科技委副主任胡勝云建議,應建立客觀公正科學的,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要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將科技人員引向為國家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發展作貢獻的方向。”胡勝云說。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認為,“要建立一套與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相適配的科技管理體系”。
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用,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改進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管理方式……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布局更加明晰。
“創新是命運所系、大勢所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特級專家董勝波認為,實現科技創新要大力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帶領團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中微子研究、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關鍵技術預研等領域發力,取得系列進展。
“有的科研人員在一定程度上不太敢碰最困難、最前沿、最需要創新的問題。”王貽芳認為,需要一個穩定支持的機制,使穩定支持和項目競爭達到合理的平衡。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興贏認為,國家在基礎科研領域的投入還要加強,要建立起一種既能適應我們當前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又能激發科技創新能力的機制體制。
怎樣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5G引領、核電出海……當前我國在科技創新的諸多領域走在了前列,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作用,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培育壯大新動能,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旋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閆大鵬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研發團隊,圍繞解決“卡脖子”難題,迎頭而上、攻堅克難。
“要進一步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助力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高質量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閆大鵬說。
近年來,我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快速成長,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日益增強,研發投入逐年增長。
“伴隨著國家對科技企業的進一步支持和鼓勵,科技企業將更加專注于技術創新與研發,在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各個領域不斷激發出更大的創新能力。”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說。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認為,要想在未來不管是科技還是產業的競爭中能夠有競爭力,就必須走科技自立自強這條路。
“新興產業產生的動力一方面應該來自市場、來自企業,另一方面就是來自科學家的自由探索,這兩方面都是科學技術的驅動力。”董保同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