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總體恢復加快 6月份制造業PMI重回臨界點以上
2022/7/2 9:18:02 來源:證券日報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6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以上,制造業恢復性擴張。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6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以上,制造業恢復性擴張。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7%,比上月上升6.9個百分點,重返擴張區間,非制造業景氣水平連續兩個月明顯回升。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我國經濟總體恢復有所加快。”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解讀時表示。
制造業PMI重返擴張區間
6月份,制造業PMI回升至50.2%,在連續三個月收縮后重返擴張區間。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3個行業PMI位于擴張區間,制造業景氣面繼續擴大,積極因素不斷積累。
趙慶河表示,隨著復工復產持續推進,企業前期受抑制的產需加快釋放,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2.8%和50.4%,高于上月3.1和2.2個百分點,均升至擴張區間。從行業情況看,汽車、通用設備、專用設備、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行業兩個指數均高于54.0%,產需恢復快于制造業總體。同時,物流保通保暢等政策措施顯效發力,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1.3%,高于上月7.2個百分點,供應商交貨時間較上月明顯加快,有效保障企業生產運行。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6月份新訂單指數錄得50.4%,較前值大幅上行2.20個百分點。表明在穩住全國經濟大盤,以及宏觀政策發力穩增長的背景下,我國內需出現較大幅度改善。
其中,高技術與裝備制造業恢復加快。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PMI分別為52.8%和52.2%,高于上月2.3和3.3個百分點。消費品行業PMI為50.9%,高于上月0.7個百分點,消費品行業繼續恢復性增長。高耗能行業PMI為48.3%,分別低于上月和制造業總體1.7和1.9個百分點,景氣水平總體偏低。
企業預期也有所改善。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5.2%,高于上月1.3個百分點,升至近三個月高點,企業信心繼續回升。從行業情況看,食品及酒飲料精制茶、汽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等行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高于60.0%,企業對近期市場發展預期向好;紡織、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行業持續低于50.0%,企業信心有待增強。
同時,趙慶河也指出,雖然本月制造業延續恢復態勢,但仍有49.3%的企業反映訂單不足,市場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出廠價格指數降至46.3%,連續兩個月位于收縮區間,部分企業盈利空間受到一定程度擠壓,經營壓力較大。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總的來看,制造業PMI數據進入景氣區間,印證了經濟修復的態勢。在五大分項中,生產端拉動明顯,得益于前期保企業、保運行相關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從需求端來看,新訂單回升,但新出口訂單回升更加明顯,表明內需仍然存在一定壓力;原材料購進價格與出廠價格的差值進一步收窄,指向企業利潤存在改善的空間;新訂單與產成品庫存的差值轉正,也表明經濟進入擴張區間。
非制造業PMI連續兩個月明顯回升
數據顯示,6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7%,高于上月6.9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明顯回升。
趙慶河分析原因時表示,一方面,服務業景氣恢復至擴張區間。6月份,國內疫情形勢整體平穩,各項助企紓困政策措施逐步落地,服務業延續恢復態勢,商務活動指數在4、5月份低基數水平上回升至54.3%,高于上月7.2個百分點,重返擴張區間,服務業企業經營狀況較5月份有所改善。調查的21個行業中,商務活動指數位于擴張區間的由上月6個增加至19個,服務業景氣面明顯擴大。
另一方面,建筑業升至較高景氣區間。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6%,高于上月4.4個百分點,表明建筑業景氣度有所回升。同時,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0.5%,高于上月8.8個百分點,升至擴張區間,表明暢通交通物流政策取得實效,建筑業原材料運輸不暢得到緩解,有力保障了施工進度。從市場預期看,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回升5.2個百分點至63.1%,企業對近期行業發展前景較為樂觀。
值得關注的是,數據顯示,6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4.1%,高于上月5.7個百分點,表明我國企業生產經營總體呈現恢復性擴張。構成綜合PMI產出指數的制造業生產指數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為52.8%和54.7%。
趙慶河表示,6月份采購經理指數重返擴張區間,反映出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與5月份相比發生明顯積極變化。但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需進一步細化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積極擴大有效需求,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勢頭。
轉自:證券日報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