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藍碳國際研討會在廈舉行,聚焦西太平洋藍碳生態系統修復
2025/11/7 18:13:09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1月6日,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魏曉奎,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代表卡洛斯,巴布亞新幾內亞漁業與海洋資源部部長杰塔·王出席開幕式并致辭。11月6日,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在福建省廈門市開幕。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魏曉奎,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代表卡洛斯,巴布亞新幾內亞漁業與海洋資源部部長杰塔·王出席開幕式并致辭。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以“打造藍色發展新動能 共筑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由廈門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廈門大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東亞海環境管理伙伴關系組織聯合主辦,廈門國際海洋周秘書處承辦,舉辦時間從11月6日持續至12日。活動期間,廣邀全球涉海領域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國際組織代表和企業共同參與,將圍繞海洋治理與國際合作、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文化交流與傳播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開展務實合作。

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共同關注、對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追求,使得世界各地的海洋界人士每年11月如期奔赴廈門,相聚海洋周。
2022年,SEE基金會攜“藍色伙伴關系行動”首次亮相海洋周,分享了一期項目進展,發布二期項目招募。這一次,在對全球濱海濕地命運以及對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未來發展規劃的關注下,SEE基金會再次攜“藍色伙伴關系行動”而來。
“藍色伙伴關系行動”由SEE基金會聯合螞蟻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這是國內首個由民間公益力量發起的,響應2022聯合國海洋大會上中國發布的“藍色伙伴關系原則”的公益行動。它希望通過支持“小而美”的海洋保護項目,推動海洋保護方法的創新,支持伙伴間的交流與合作,做出示范和政策推廣。
開幕式的成果分享環節,展示了項目實施三年多來取得的成效,其行動足跡遍布中國、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8個國家,開展了12個“小而美”的海洋生態保護公益項目,并聯合多方專家共同編制了《中國-東南亞國家紅樹林評估報告:現狀、挑戰與未來行動》。
此次,SEE基金會在來自馬來西亞、東帝汶、菲律賓等國的藍色伙伴代表、螞蟻代表以及來自泰國、印度尼西亞、柬埔寨、中國的藍色市民社區代表的見證下,啟動“藍色伙伴關系行動”第三期項目,第三期項目還獲得匯豐中國、泛太平洋基金會的支持,和各方伙伴一起延續這份對蔚藍大海的守護承諾。

多種方式推動公眾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周期間,SEE基金會聯合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中國太平洋學會共同在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主辦“蔚海有我 和諧自然”海洋主題日活動,并得到閑魚、阿里巴巴公益和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的特別支持。未來,各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與作用,結合“閑魚愛海洋”項目,將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打造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熱點、綜合性城市紅樹林公園以及復合型環保宣教平臺,助力廈門響應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的戰略目標。
如果說海洋周是一片汪洋大海,那參與其中的各方便是助力其不斷發展壯大的澎湃力量,“藍色市民”便是其中有力的一方。通過不斷發展、持續擴大,以社區為紐帶,進一步改善人海關系、促進海洋治理,為創造一個健康的海洋和可持續的海洋經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從下潭尾紅樹林生態修復成果展示,到“藍色伙伴關系行動”項目發布、“藍色市民社區網絡”成立,再到“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中國力量”主題演講,廈門國際海洋周這一平臺,展示出中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責任擔當,為促進海洋生態保護和資源持續利用、全球海洋治理合作和文化交流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聚焦藍碳生態系統修復
當日,2025藍碳國際研討會暨西太平洋藍碳生態系統修復研討會在廈門成功舉辦。會議由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SEE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和全球海洋十年藍碳計劃聯合主辦,并得到螞蟻森林丨神奇海洋特別支持。研討會旨在分享藍碳科學和政策進展,推動西太平洋地區紅樹林等藍碳生態系統修復合作。
會議在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的支持下舉行,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柬埔寨、緬甸、東帝汶、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的藍碳管理部門官員、權威學者及非政府組織代表參與。與會嘉賓包括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王安濤、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一級巡視員閆宏偉、廈門大學焦念志院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主任朱文熙、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陳彬等。
在會議開幕式上,王安濤副司長致辭指出,藍碳合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路徑,自然資源部將持續支持國際交流與項目落地。朱文熙主任通過視頻連線強調,西太平洋分委會將指導推進藍碳生態系統修復工作組工作,助力區域保護行動。陳彬副所長介紹了海洋三所在紅樹林保護修復和藍碳國際合作中的貢獻,并感謝各主辦協辦單位的周密安排。
SEE基金會與海洋三所、西太海委會等單位共同負責會議籌備,確保了會議的順利召開。在主旨報告環節,多位國際專家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廈門大學焦念志院士以“海洋負排放”為題,闡述了海洋增匯減排的科學路徑;美國俄勒州立大學Boone Kauffman教授通過視頻連線,探討了修復退化潮汐森林的全球價值;印度尼西亞國家研究與創新署Virni研究員介紹了印尼紅樹林藍碳保護與修復對氣候變化的貢獻;全球海洋十年藍碳計劃聯合主席William Austin教授在線分享了“海洋十年”計劃如何通過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SEE基金會海洋項目總監王靜主持了圓桌對話環節,與各方嘉賓就藍碳政策與實踐展開深入討論。
本次研討會標志著藍碳領域國際合作邁出新步伐。隨著“海洋十年”中國區域藍碳中心項目和西太海委會藍碳生態系統修復工作組的推進,SEE基金會表示,將繼續攜手各方,為西太平洋地區藍碳生態系統修復提供更多平臺與支持,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守護蔚藍:海洋不會忘記
會上,正式發布了SEE 基金會攜手海洋保護行動大使吳京共同打造的紀錄短片《守護蔚藍——海洋不會忘記》。作為 SEE 基金會“蔚海行動”的重要傳播載體,該片通過預熱短視頻與正片的完整呈現,將一位公眾人物的思考與探索,轉化為全民可感可知的海洋保護指南,讓“行動護海”的理念直抵人心。
作為長期深耕生態保護的公益力量,SEE 基金會不僅通過“藍色伙伴行動”聯動多國力量守護海洋生態,更搭建了從專業修復到公眾參與的完整橋梁——公眾可通過凈灘行動、公益捐贈等多種方式,加入濱海濕地保護行列。
“海洋保護從來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每個人的日常選擇。”SEE基金會表示,希望通過該片讓更多人明白:節約每一滴水、減少一次塑料使用、支持生態保護項目,都是對海洋的溫柔守護。正如吳京在片中所說,每一棵紅樹的扎根,每一次微小的行動,海洋都不會忘記。
守護蔚藍沒有捷徑,唯有堅持與行動。這部短片既是吳京公益擔當的延續,也是SEE 基金會專業保護力量的展現,更向全社會發出邀約:一起將觀看的觸動,轉化為長久的行動,讓海洋的蔚藍永遠清澈明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