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石油供需現狀分析及預測
2018/4/25 11:41:3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993-2016年期間全球年度的石油需求缺口波動區間為[-155,+169]萬桶/日,缺口量的區間與國際原油總需求相比占比不到2%。 對應的需求缺口/需求量的波動區間為[-1.6%,+2.2%],這說明供需的邊際變化對油價影響很大。全球石1993-2016年期間全球年度的石油需求缺口波動區間為[-155,+169]萬桶/日,缺口量的區間與國際原油總需求相比占比不到2%。 對應的需求缺口/需求量的波動區間為[-1.6%,+2.2%],這說明供需的邊際變化對油價影響很大。
全球石油供需與需求缺口(萬桶/日)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3年以來全球石油供需狀況由緊轉松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石油的全球市場份額在1999-2014年連續十五年下降之后,于2016年連續第二年增加。 至2035年石油需求增速將持續增長,年均增速0.7%,但逐漸放緩。 全球石油(生物燃料以及其他液體燃料)在2035需求將達到1.1億桶/日。石油需求增長依然強勁直到2020年代中期, 但之后明顯放緩,由于燃料效率提升和燃料切換降低了對乘用車的石油使用,預計到2040年將為1.05 億桶/日。
石油仍是世界的主導燃料,占所有能源消費的近1/3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美、 中、 印為全球原油需求前三甲。 2016年美國原油需 求 量 為 1956 萬 桶 / 日(YoY+16萬桶/日),中國為1188萬桶/日(YoY+34萬桶/日 ) , 印 度 為 427 萬 桶 / 日(YoY+28萬桶/日)。印度成為拉動原油需求增長的主力。 中、 美兩國需求增速放緩,印度經濟發展帶動原油需求增長,取代日本成為第三大原油需求國。預計長期來看新增需求中的七成將來自于亞洲國家。
主要國家原油需求格局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4-2017原油需求增量變化 (萬桶/日)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原油需求持續增長。 過去30多年里,全球原油年消費量從30億噸穩定增長到了44億噸,CAGR約為1.2%。需求剛性,相對油價波動較小:原油消費量的變化較為平穩,與實際GDP增速高度相關。 1980年以來,原油消費量增速保持在(-5%,5%)區間,同時期原油年度均價變化區超出[-40%,40%]。主要的需求沖擊來自于全球經濟危機等。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陷入困境,原油需求受到巨大沖擊,2008-2009年原油需求甚至出現負增長。近年來發達國家原油總需求有所下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推進帶動的原油消費增長為世界原油需求增長提供動力。
發展中國家是原油需求增長的主動力(%)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近十年原油需求增放緩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原油作為工業的血液,工業化階段決定原油需求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原油需求和經濟增長強相關,不過在不同的工業化階段表現有所不同。
原油需求與工業化程度
工業化階段早期中期晚期產業結構從低到高維持在高位從高到低人均GDP(現價)低收入國家(低于1005美元)中等收入國家(高于1005美元低于12235美元)高收入國家(高于12235美元)人口增長率2%以上1%至2%低于1%原油需求增速增速快于GDP增速增速與GDP增速相當增速慢于GDP增速原油需求絕對值持續上升持續上升出現下降趨勢原油需求波動較小較小較大人均年耗油量2桶以下3桶至8桶大于8桶代表國家巴西、阿根廷、南非印度、中國、韓國、印尼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G20國家工業化程度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各國人均耗油量差距較大,主要是受到各國人均收入影響。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原油需求和經濟增長強相關。 在其工業化過程的晚期,第二產業占比緩慢的下降到低于30%,原油增速有一個明顯的從快于經濟增長到慢與經濟增長的過程。 在晚期階段發,達國家原油需求受其他因素影響更多。
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和晚期的交界,原油需求增速與經濟增速相關性很高,不過由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原油需求增速在工業化中期略低于經濟增速。 由于經濟轉型,日后原油需增長率會進一步放慢。巴西工業化程度處于早期階段,原油需求增速整體快于經濟增速。
印度處于工業化早期與中期階段交界,印度原油需求和經濟增長沒有展現出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類似的相關性,主要原因印度也是煤炭消費為主,并且工業化進程并不順利,隨著工業化推進原油需求增速將會與經濟增速相當。經濟的發展帶動原油需求快速增加,印度原油需求量從2010年的334萬桶/日增長到2015年的399萬桶/日,2016年需求增速7%,達到427萬桶/日(YoY+28萬桶/日。 OPEC預計到到2022年,印度原油的需求增長將比2016年提升120萬桶/日。
當前交通領域的需求增長占原油總需求增長約2/3(100萬桶/日)。石油燃料來自交通領域的需求將逐漸減弱。到2035車用石油需求仍有上升,但燃料效率顯著提高和非石油燃料的推廣,車用石油需求增長的減緩,使得原油需求增量逐漸減弱(從近期的年均100萬桶/日的增量下降至2035年內的年均40萬桶/日的增量)。到21世紀30年代初,石油化工用途將成為石油需求的主要增長源。
預計未來石油需求仍將緩慢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石油需求增長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到2035車用石油需求仍有上升(增長400萬桶/日)。通行需求:其他條件不變,通行需求翻倍將帶動車用石油需求增長翻倍。燃料效率提高影響顯著:將減少車用石油需求1700萬桶/日。電動汽車影響相對較小:假設電動汽車數量從2015年的120萬輛增至2035年的約一億輛(占汽車總數6%),減少石油需求增長120萬桶/日。
全球車輛分類: 2015—2035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車用石油需求變化分解圖:2015—2035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內燃機熱效率技術差距逐漸縮小。內燃機熱效率過去57年,全球內燃機熱效率提升約15個百分點;其他國家與日本熱效率差距由10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豐田目標2020年實現50%熱效率,增速拐點有望顯現;熱效率影響顯著高于全球汽車增速。全球內燃機熱效率提升1%約節約原油消耗0.7億噸;
內燃機熱效率提升穩步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新能源汽車發展樂觀情況(中國發展)下,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提升對全球原油需求影響僅5%。
不考慮科技重大進步等隨機事件,新能源在交通方面替代效應不強。預計樂觀情況下2022年全球電動車保有量實現2200萬輛;預計天然氣車穩定增長,總量提升不大;生物燃料主要在美國與巴西盛行,以摻混汽油為主,增長空間較小。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提升依賴經濟性與技術進步。不考慮補貼情況下,新能源汽車較傳統汽車全生命周期經濟性較差;商用車是目前主要受益方,購置成本下降是乘用車推行主要方式之一;三元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是電動車關鍵競爭力。相較于電池質量(有上限),能量密度提升對續航提升更為顯著;年均10%能量密度提升測算,10年后新能源汽車續航將具備競爭力。
鋰電池進步路徑(短期):快充技術。東芝新型SCiB電池預計19年投入電動車領域商用,快充續航提升3倍;燃料更換路徑(長期):氫燃料電池、 固態電池、 液流電池技術。日本氫燃料電池汽車豐田Mirai、 本田CLARITY上市銷售;戴森收購Sakti3(固態電池實現量產公司),并投資16億美元進行電池研發。
可充放鋰電池的可能發展體系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長期共享單車將影響汽油消費量:17年4月份汽油月消費量大幅下降,同期汽車銷量增速維穩;全國共享單車投放數量超400萬輛;截至2017年4月,全國騎行總距離已達25億公里,節約4.6億升汽油。出行距離由城市特性決定,一線城市上下班高峰5km距離范圍內共享單車具備顯著效率優勢。節油量的提升依賴使用人數的增長。 使用人數的增長取決于手機網民數量與APP滲透率提升。
共享單車主要改變小型車出行人群的交通習慣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原油供給集中度很高。 2016年全球供給達到9700萬桶/日。 前三大產油國(組織),分別是OPEC產油國、 俄羅斯和美國,合計產量占全球總供應的60%,對全球原油供給起到其生產決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原油供給取決于產油國國家意志與油價。 如OPEC與俄羅斯是國家主導產量,而美國產量主要由頁巖油廠商根據油價波動決定。
全球主要產油國產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原油主要供給格局集中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油價對非OPEC供給影響明顯,北美致密油對油價反應敏感。 2006-2008年間全球原油供給保持1%左右的增長,金融危機影響下2009年下跌1.5%左右。2011-2015年產量累計增加770萬桶/日,其中OPEC產量增加290萬桶/日,其余增量幾乎全來自美國致密油。 而16年油價下滑使得頁巖油為代表的產量大幅下滑,非OPEC產量下降80萬桶/日,成為25年以來最大下滑量2016年全球供給僅增加40萬桶/日(不到15年1/4)。
全球原油供給量和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低油價使得非OPEC國家產量增量下降明顯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OPEC擁有剩豐富余產能,通過控制產量調節市場。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 生產的原油約占世界原油總量的40%,石油出口占全球石油貿易總量的60%左右。 當前剩余產能超過總產能10%,調節產量空間大。OPEC市場管理對國際油價影響深刻,2014年以來OPEC采取打壓價格搶奪份額的策略,石油產量增加了160萬桶/日至3820萬桶/日,超過了2012年創下的紀錄,使得2015年全球產量不減反增,達280萬桶/日,增加3%左右,成為自2004年以來的最快增速。
OPEC擁有豐富剩余產能(單位:千桶/日)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OPEC歷史上以減產方式推升油價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致密油(頁巖油):以北美頁巖油區塊為例,2012~2017年水平井技術和壓裂技術的進步,鉆機效率大幅提升。 單臺鉆機新井產油量提升,14~16年底單臺鉆機新井產油量提升3倍鉆完井時間大幅下降,從14年至今總體下降幅度達到50%以上。 可采區域不斷增加,07年至17年5月二疊紀斯普拉貝里油田技術可采儲量從5.1億桶上升至42億桶。深海油油田(水深2200~3000m)海上石油工程進步:2015~2016 年間墨西哥灣平均鉆速提升了60%~75%。
主要頁巖油片區單臺鉆機新井產油量(桶/日)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EOG鉆井天數明顯下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美國“頁巖油氣革命” 帶動新增長,2011-2014年期間92%的原油產量增長都來自七大頁巖油產區(當前Anadarko和Appalachia替代Marcellus Utica與其余五個成為了前七大 ),頁巖油產量在17年恢復增長,截至17年10月達到568萬桶/日,占美國總產量約六成。產能周期大幅縮短。 常規石油形成產能需要3~5年時間,而頁巖油僅需要3~6個月,使得供應彈性大幅提升。鉆機數隨油價反彈明顯。 當前頁巖油鉆機數占美國總采油鉆機數的82%。
美國主要頁巖油氣產區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7大主產區占美國原油產量比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頁巖油帶動美國鉆機數反彈帶動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疊紀盆地(Permian)地質環境得天獨厚。 二疊紀是北美頁巖油資源分布最為豐富的地區,當地的油氣儲層埋深較淺且含油連續,甜點區域眾多。 美國地質局2016年11月對西德克薩斯頁巖構造帶的預估原油儲量達到200億桶。二疊紀地區成為反彈主力,作為是北美頁巖油資源分布最為豐富的片區,二疊紀油氣儲層埋深較淺且含油連續。 截至17年10月二疊紀產量占七大產區產量的47%。
七大頁巖產區產量(萬桶/日)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疊紀甜點區域眾多(紅圈范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海洋油氣田是當今和未來油氣勘探的重心。 全球近十年發現的大型油氣田中,海洋油氣田已占60%以上。 近5年來,全球重大油氣發現中70%來自水深超過1000米的水域。 深水油氣產量大約占海上油氣總量的30%。當前全球深水油氣已形成美國墨西哥灣、 巴西和西非的“深水三角區” ,世界10大超深水油氣開發工程均位于此。成本進一步下降至60美元區間。 2014年深海石油開采每桶保本價為75美元,2017Q1已降至62美元。
可采儲量一半以上來自深水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2017年中國液化天然氣價格走勢分析及預測
- 下一篇:2017年中國焦炭價格走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