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談能源安全:要做好煤炭與新能源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
2022/9/6 12:09:29 來源:澎湃新聞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我國從穩定的化石能源向波動性的新能源轉型過程中應如何保障能源安全? 9月2日,“碳中和與煤炭高質量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我國從穩定的化石能源向波動性的新能源轉型過程中應如何保障能源安全?
9月2日,“碳中和與煤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第十二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峰會”在山西太原召開,多位專家建言,對能源安全、煤炭發展、煤炭與新能源深度融合等方面問題進行了回答。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表示,保障能源安全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來尋求最優解,即堅持能源安全可靠性、清潔低碳生態性,以及效率和效應的經濟性。他強調,能源要獨立、要自主把握能源的供給和消費。無論任何時候,能源安全保供都是我們永恒的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原校長、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吉臻表示,保證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要做好煤炭與新能源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
劉吉臻認為,實現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第一,煤炭方面,逐步減煤的同時,要考慮極端情況下,煤炭能否產得出、供得上、穩得住。為實現由煤炭向電的轉換,煤炭技術需進一步突破,包括不斷提高燃煤發電的效率、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等。
新能源方面,盡快統籌、細化落實可再生能源規劃,推進新能源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新能源技術要不斷適應大規模新型電力系統的需求,通過對新能源發電功率的精準預測,解決新能源大規模消納難題。
第二,圍繞煤炭與新能源深度融合發展的行動目標和路線圖,系統科學推進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同時建立全國電力和煤炭交易中心,促進能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實現能源增長保供,統籌煤電與新能源發電融合發展,確保穩定運行和系統平穩轉型。
第三,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大型央企研發機構,圍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能源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以煤炭綠色開發、新能源發電、智能電網、煤炭清潔轉換、先進燃煤發電等領域為重點,部署一批重大項目,推動基礎研究探索、關鍵技術研發、重大工程示范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搶占創新制高點,為建設能源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制定相應政策。完善科技創新相關的財政、金融和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對煤炭與新能源融合項目的立項,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煤炭和新能源融合發展的金融支持配套政策。堅持問題導向,加速培養研發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批骨干技術人才,創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表示,長遠來看,煤炭在能源供應中依舊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面向“雙碳”目標的實現,時間緊迫,這對中國能源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妥善處理好煤炭行業減量發展與煤炭兜底保障之間的關系。
目前,我國煤電仍然是電力系統的主力電源,裝機容量占比47%,發電量占比約60%。
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王志軒表示,在我國能源轉型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清晰認知中國煤電在能源轉型中的使命。
王志軒表示,未來煤電發展,第一,要正確處理轉型與能源安全、低碳發展的關系;第二,要明確煤電定位,以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確定煤電使命,即托底保供、系統調節、熱電聯供、綜合利用、戰略備用;第三,煤電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要繼續發揮好電力、電量的主體作用,在推進“三改聯動”時要充分論證,避免盲目改造;第四,要建立與煤電使命相適應的政策環境,高度防范煤電生產經營困境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王志軒強調,煤電退出歷史舞臺具有必然性,投資者主動建設煤電沖動已基本不存在。當下重點是在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前提下,使煤電機組更好地為可再生能源服務,同時使煤電投資者有“正常的回報”。
轉自:澎湃新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印度潤滑油市場復蘇
- 下一篇:伊利堅持潘剛可持續發展理念 打造健康農業糧食體系